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用信仰讲“动听”的思政课——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

1.jpg

人物小传 熊晓琳,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1992年留校任教,先后获得“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10余项校级奖励。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优雅、真诚”;她的研究生们说她“进取、专注”;听过她课的本科生最深的感受是“原来思政课也可以这么生动”。她的优雅、真诚、积极、专注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2.jpg
熊晓琳在给学生上课。亓玉光 摄

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物篇

“一定要提前准备,晚一分钟就抢不到了。”每学期选课时,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格外抢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思政课讲台上一站就是27年,熊晓琳对这片天地仍甘之如饴,因为她总能从学生们的眼中看到欣喜。

“思政课教师这个身份让我体会到了人的生命和生活中那些最纯粹的部分,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感觉自己真实触摸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和职责的厚重。而努力完成这一职责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熊晓琳的眼中闪着光。

一段旋律,一种信仰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罗咳,反围剿那个斗志旺罗咳罗咳……”熊晓琳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旋律与歌声,在一首首乐曲和一段段舞蹈中,学生再次触摸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记忆。难怪学生们一提起她的课就不由得慨叹:“原来思政课也可以这么生动!”

5月的一天,上午九时,熊晓琳走进北师大教八楼409教室,高高盘起的发髻、精致的珍珠耳环、玫红色的正装上衣,优雅温婉。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选一首歌曲把十月革命唱出来的话,你们能想到什么?”从《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到反映秋收起义的《拿起武器闹革命》,再到反映革命乐观精神的《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在这节以“音乐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传承文化,重温历史”为主题的思政课上,熊晓琳用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和舞台剧串联起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阔历程,带领学生们在脑海中穿越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熊老师的课,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让人受益匪浅。”知道熊晓琳的课程资源库存强大,但学生们仍没想到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堂课上,一首《你的名字,我的力量》让他们伴随着旋律思考马克思留下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够成为我们的力量;以“中国梦”为主题的课上,一首《我的要求不算高》,让学生们对中国梦也是每个人自己的梦、大家都应该成为建设者和奋斗者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听一听歌曲,讲一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久远的历史和抽象的理论就变得鲜活起来了。”熊晓琳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学生都有个性,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做到“配方科学、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而音乐则是最能触发情感的。她有一个储存了500多首歌曲的音乐资料库,为了准备一堂45分钟的课,她还会去阅读大量不同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有时可能两周的时间都不够”。

一份初心,一种践行

“思政课是教师个人信念的外化,教师必须成为这些信念的信仰者和践行者。”熊晓琳深知,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得身教胜言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为了让课堂有源源活水,熊晓琳先后主持了“传播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等多个课题以及近20个教学改革项目,让一堂精彩的课从深厚的理论土壤中“冒”出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三讲:讲政治、讲科学、讲故事。在注意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要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并且得拿事实说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熊晓琳说。

思政课讲得好不好,学生爱不爱,就要看这堂课是硬邦邦的理论还是活生生的实践。于是,在熊晓琳的课上,少了照本宣科,多了对当前热点话题的理论阐释与现实关联。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讲解,把思政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其中,是教会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大好机会。”为了知己知彼,熊晓琳习惯通过问卷调查来摸底。课程进行到1/3时,一张问卷发下来:“你最近关心什么热点问题?对前段时间的课程感觉如何?对今后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目前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在她的课上,学生可以是辩手、演员,用辩论赛或小品的形式分组展示对热点话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新闻主播,用课前10分钟播报一周国内外新闻。即使是课间,也从不“留白”。一张张画面精致、配乐优美的幻灯片,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年迈父母的话》提醒学生们感恩父母;《成长的一角》告诉学生们正视人生的起起落落;《世界名校之旅》鼓励孩子们继续深造……

“这样的‘课间甜点’,熊老师足足做了100多个!”虽然已经毕业,但熊晓琳的研究生赵颖媛依然对当初的课堂念念不忘,“我们内心里常常有很多困惑,熊老师理解我们的纠结,总能及时给我们指点。”

“第一次上熊老师的课,熊老师就说她是大家的老师,也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如果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欢迎和她联系沟通。”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玲玲回忆,熊晓琳的思政课总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一种传承,一份守望

“熊老师,工作不好找,我感到很无助。”“熊老师,我是转专业过来的,有些跟不上。”“熊老师,我在人际交往上有困惑。”……

为每个班级上第一堂课时,熊晓琳都会把自己所有联系方式告诉学生,通过短信、邮件、电话、面谈等形式,帮助学生们拨开心中的迷雾。

熊晓琳很懂她的学生:“学生有问题时会很无助,这时很需要一个人去点拨、开导,哪怕只是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宽慰的话,也许就豁然开朗了。”

“做熊老师的学生,让人羡慕!”教学一时,师友一生。在学生耿幸宏的记忆中,跟随着熊晓琳的步伐,看秋日的红叶,赏冬天的落雪,是值得一生珍藏的记忆。

“讲好思政课,不仅仅需要知识传授,更重要的任务是品德培养和价值认同的教育。”熊晓琳始终觉得,思政课教师有育人情怀,才能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熊晓琳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关注一如她的课堂讲授一般,温柔而有力。

说起来,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外,熊晓琳还有一批特殊的学生——思政课青年教师。自从2012年熊晓琳工作室入选首批“北京市名师工作室”,她便开始承担培训北京市思政课新上岗教师的任务,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批青年教师,你又会影响无数的学生。”怀着对这项任务的敬畏之心,熊晓琳通过反复论证,规划了思政课建设和师德教育、科研基础能力训练、教学法和基本技能等五大模块内容,希望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

“微格”训练,就是先请每位学员进行15分钟的课堂教学,全程录像;然后由学员给自己打分,再请教学名师进行专家诊断;最后,大家分组交流讨论,给学员“集体会诊”。刚开始“问诊”,来自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员袁红有点不好意思:“每次回放自己的视频,都要鼓起勇气。但真的直面了问题后,就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新上岗教师培训,把思政课青年教师领进门;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建起“能量加油站”;“北京思想青年”微信公众号,打造“移动课堂”……如今,熊晓琳名师工作室已形成三级培训体系,实现青年教师培养长流水、不断线。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养6期近500名新上岗教师,学员满意率达100%,一批思政课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李国庆也希望未来能够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当被问及未来想怎样讲好思政课时,李国庆说:“就像熊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