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紧扣新时代主题 推进新文科建设

时代背景是学科生长的土壤,服务时代是学科发展的目标。去年10月,教育部等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相较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出现更晚,而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新文科建设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当前,新文科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找准时代节拍,为培育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建设新文科的必要性:新使命、新知识、新方法

一是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传统文科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与新时代要求相融合,与新科技革命形成合力,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进行调整,进而为国际文明交流提供新机遇、为国内未来发展培养新人才,以新姿态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担当。

二是新实践要求新知识。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如何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新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重大议题。有鉴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引领下,对传统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进行创新和变革,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新知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三是新问题需要新方法。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科技正重塑全球的生产生活。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必然衍生出以往方法难以解决的新问题。要破解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就必须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寻找新思路、新技术、新路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在研究领域上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研究方法上从单一走向多元,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带来的方法革新,探寻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办法。

新文科的突出特征:新导向、新融合、新培养

更加强调实践问题导向。知识的生产和创新都是源于实践。新文科建设要面向中国在治国理政、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有效解决全球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在总结中国经验、阐释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的同时,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更加强调跨学科融合。新文科建设在注重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不仅打破了近代学科划分形成的学术结构壁垒,有利于填补单一学科微观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有利于释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力,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更高和更深层次上的重组,在整体上推动知识创新。

更加强调实践培养人才。过去的哲学社会科学基本都是通过学科的知识体系来培养人才,所培养的人才不了解鲜活的社会实践,更无法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理论。新文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利用理论解释指导实践。

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模式和有效途径

第一,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多元路径。

一是要搭建学科交流互通的桥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研究项目和教学课程等,整合理、工、医、农、文等多学科发展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发展。二是要优化提升科研管理手段。加强管理手段创新,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扩大各学科发展自主性和灵活性,为培育新学科增长点创造良好环境。三是要构建开放、创新、融合的文科建设与保障机制。加强传统文科学科建设、科研评价、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激发新文科的发展活力。

第二,扭转传统文科发展观念。

一是要重视新时代文科的责任与使命。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社会建设时期,出现“重理工、轻文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的繁荣与发展。二是要坚持服务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文科学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体系、知识框架上,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服务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第三,开展新文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建议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遴选一批文科本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幅度增加社会实践学时。社会实践内容包括实习、社会调查等。二是遴选一批国家级文科实践基地,赋予这些基地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三是从实务部门遴选一批优秀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

第四,优化新文科评价工作体系。

一是要坚持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新文科建设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真知识、教师能做出新科研、学校能管出新水平。要坚决克服学生唯成绩论、教师唯发表论、学校唯排名论。二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为导向的新文科建设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发展眼界,努力培养未来国家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新时代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