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三维两融一化” 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

近年来,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以“三维两融一化”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三维”是针对人才培养内容而言的,具体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品德、学识、能力三个维度;“两融”是针对人才培养路径而言的,具体是指“艺科融合”“产教融合”;“一化”是针对人才培养手段而言的,具体是指用国际视野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

思路

成果导向,反向设计。按照OBE理念,逐步建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设计学类人才培养的能力指标体系,反向设计具体的操作路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完善课程体系、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评价方式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探讨和试行学生能力提升对应的教学方法。

立足需求,主动转变。聚焦时代特征,加强需求研究,构建“设计—需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突出产教融合导向,强调实践和创新,重点嵌入区域性产业发展的内容。

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为视域,组建政、资、产、学、研、用协同共同体,学科专业间、校企间、国际间跨界互通,优势互补;课堂、社团、校园、家庭、企业、社会组织等各育人载体之间互联互通,形成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间协同、国际协同的育人合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举措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各类课程中有机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常州地方文化等德育元素,强化学生的主流价值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以“培养方案”制(修)订为原点,实现“德、学、能”有机统一。每年针对上一年度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合理增设专业拓展课程,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多家研发机构及龙头企业建立创新合作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稳定高效的实践条件。通过校企联动,整合优质资源协同育人,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项目实战、评价体系、人才后续发展跟踪研究等方面校企深度融合。

以“艺科融合”为特征,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共进。发挥多学科高校优势,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工程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和专业建设,以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引领艺术与科技融合在创意层面的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学分互认联合培养”“交换生”为主渠道,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通过校际交流、学术互访和师生交换等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推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效能

搭建了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学院通过不断的发展积累和资源集聚,2019年,产品设计专业被遴选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新传媒创意产业学院正式成立;2014年,学校获批省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学校获批中国(常州)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设计中心;学院中心实验室还先后被认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常州市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艺术学科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艺术学学科排行榜中连续多年排名B等,进入全国高校前30%行列。

带动了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以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以“理念国际化、服务本土化、体系层次化、课程模块化、实践平台化、师生动态化、评价全程化”为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3年来,完成教学教改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27篇,获得各级教学奖项20余项,出版教材8本,建成数字艺术特色资源库1个,完成金课、产教融合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等课程建设25项。基于“冠名班模式”的设计学类人才培养入选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优秀案例。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设计学类毕业生成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部分毕业生已快速成长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近3年来,通过建设“设计研创室—创意工坊—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平台,实施阶梯式实践育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参与率超90%,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立项80余项次;毕业设计连续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10项次;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奖265项次;参与境外交流学生累计超50人次。

实践表明,“三维两融一化”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拉近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应用型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