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底”——山东诸城市推进新教育实验行动纪实

1.jpg

图为山东诸城府前街小学举办数学嘉年华活动,学生们在商讨卡片上的数学题。 季廷勇 摄

放学了,各班级在路队长的带领下,安静、整齐地走到全校的集中点,然后在校园“小交警”的协调下,迅速有序地走出校园。而校门外的接送点处,各位家长正站在自家孩子班级的位置耐心等候。

密州路学校孙术法校长不无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在‘规则’月中,我们引导学生从学会走路这一件小事做起,加上学生的自治管理和家长的主动配合,困扰我校的‘进校乱、出校慢’的老大难问题竟然解决了。”而“规则”,正是该校实施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行动的主题之一。

2012年4月,山东省诸城市整体加入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4年来,全市24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立足县域教育实际,创新推进机制,在“营造书香校园”“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家校合作共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2016学年,在全面推进‘十大行动’的基础上,我们聚焦‘每月一事’,将核心习惯培养融入日常教育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一生有用的东西。”诸城市教育局局长李熙良说。

一月一事:

摸到习惯培养的脉搏

习惯是生命成长的根系。新教育实验主张“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每月一事”,就是每个月设定一个主题,比如吃饭(节俭)、种树(公益)、玩球(健身)、家书(感恩)、日记(自省)等。

“过去我们也抓习惯培养,但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的烙印。而‘每月一事’,既引领我们将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转化到具体的行为细节中,也让我们找到了适合孩子并且孩子喜欢的习惯培养方式。这样,孩子的良好习惯就在差异化、生活化、全员化中得以强化,在获得参与感、成就感和仪式感中得以升华,尽可能地固化下来。”诸城市教研室主任王德说。

习惯培养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但由于各学校校情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更大,所以应有所侧重。因此,在推进“每月一事”时,诸城市坚持“小步子,低台阶”,采取了差异化、阶梯化的推进策略。

针对不同学段,设定不同目标。学前阶段,主要是培养良好的生活、安全习惯;小学和初中,聚焦培养读书、写字、写日记等学习习惯和艺术、健身、修身等素养的提升;高中学段则突出自我管理和人生规划、创新思维等智慧习惯的养成。例如,昌城幼儿园从“喝水”切入,通过给植物浇水、粘贴喝水小脚丫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主动、有序喝水,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科信小学以低年级“爱绿”、中年级“护绿”、高年级“植绿”的方式,逐层推进“环保”主题活动;诸城一中围绕“责任”主题,开展了“农村三日行”“学子企业行”等实践活动。

不同学校因校制宜,有效利用差异资源,在推进“每月一事”时切入点各异,特色纷呈。如“健身”主题,特殊教育学校以康复训练为主,创编“童趣体操”;纺织幼儿园则让幼儿在炫动足球、野战营、体能拓展赛道等不同运动项目中体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劳动”主题,大源学校发掘农村资源,让学生依24节气在种植、收获中体验;龙源学校立足学生寄宿实际,从衣食住行的自理能力做起;明德学校则关注男女性别的差异,在“感恩”中,女同学做感恩卡,说心里话,男同学则记亲情账,做家务活……

习惯不好量化,但是要有标准,评价不能缺席。每个主题结束时都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行为要求,进行总结和评比。如“节俭”的主题,文化路小学选择以“节水”为对应的“事”,各年级开展了参观水库、听水利专家讲座、参观水厂、进行校外调查等活动。“学生节水这件事做得怎么样?节俭习惯养成得怎么样?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方式。”文化路小学王洪珍校长说,“学生自治委员会设计了各种评价表,给自己评,请家长评、同学评、老师评,天天评、周周比,在评价中不断校正,形成正确的行为。在学校里,总务处提供每日用电量和用水量,同期对比,数据变小,说明节俭行动有了效果;随后几个月,虽然换了习惯主题,但水电等基本数据并未上升,说明节俭习惯已基本养成。”

一校一品:

尝到内涵发展的甜头

没有课程,“每月一事”就会停留在零碎的活动,甚至流于形式。诸城市将“每月一事”课程化,找到学科教学与“每月一事”的结合点,让每位教师通过挖掘各学科在习惯培养上的育人价值,参与到“每月一事”的课程实施中来。诸城市这一做法不仅化解了“每月一事”简单停留在零碎的活动、甚至流于形式的隐忧,而且借此促使各校审视自身的价值追求,提升教育内涵,形成各校的特色,最终达到“一校一品”。

课程化,首先是开发校本课程。说起诸城市各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王德如数家珍:实验幼儿园开发了红色安全、金色游戏、绿色生态、橙色亲子等七彩生活课程,科学安排一日生活;文化路小学形成了由阅读、艺术、体育游戏、电影、实践等构成的“爱课程”体系,并将“每月一事”与学校儿童诗性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儿童诗创作;实验初中编写了《魅力版画》《跟着课本读名著》等9本学科德育教材,利用主题班会、学生社团等落实习惯培养;石桥子小学发扬书法教育的传统,将净、俭、勤、严、礼、雅、气、益的习惯养成浸润在“每月一事”活动中。此外,还有百尺河初中的日记教学、府前街小学的行知教育、明诚学校的传统体育课程、枳沟小学的科学素养课程等。这些课程为“每月一事”进课堂、习惯培养常态化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内容的融合、整合,则让课程发挥出“1+1>2”的育人功能。大源学校,这所位于诸城市西南端的农村小学有一个20亩的种植园,以此为依托,学校开设了包括种植、自然、农艺等在内的绿色生态课程体系。在校长郑明岩看来,这个生态课程体系不只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关爱生命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更是同各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纽带。比如种植课程,不仅可以和劳动技术课、思想品德课整合,而且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了素材;面积计算、计量单位换算等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田间地头变得直观鲜活。自然课程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学生在朗诵农谚和诗歌中,了解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历史,探索大自然演变的“道法”,这就是一种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启蒙教育。而葫芦绘画、黑陶制作、玉米皮编织等课程内容,则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提高了审美情趣。通过整合,大源学校将习惯养成与素质提高两个目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分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了。

在诸城市,很多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第一小学的仪式课程,学生自己选择音乐、布置环境、制作课件、撰写主持词,既穿越了生命的旅程,也体现了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脚一印:

看见生命成长的幸福

“新教育强调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并注重生命叙事和成果展示。实施新教育的成果,都是可以‘看得见’的。”诸城市教科所所长、新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王元磊说,“生命的成长,是检验新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早晨,随便走进诸城市一所中小学,必定是书声琅琅,晨诵经典已经成为吃饭一样自然的需求;而“暮省”则体现在一篇篇工整的日记中;课外海量阅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劳动、感恩、节俭、求知、交往、公益,各种主题活动,有规划、有记录、有总结,有“生命在场”。阅读、锻炼、环保、守规、自省、自信,这些对人的一生有着巨大影响的习惯,正在他们青涩的童年形成“底色”。

推动新教育实验的关键人物是校长。为探索深化“每月一事”的有效路径,诸城市自2015年9月至今,共举行了8次校长论坛,以分学段全员展示、抽签展示、榜样引领等不同方式共享经验。不管是只有20名学生的教学点校长还是统领几千人的市直学校校长,都要走上讲台展示实验成果。在这种机制的督促下,校长们加强学习和反思,很快成长为新教育理念的宣传者和有力的组织实施者。如文化路小学校长王洪珍从儿童诗教学出发,以诗性教育塑造学生的最美品格,被评为中国网2015年度中国好校长。

推动新教育实验的起点在教师。教师的成长与提升是学生获得完整幸福教育的基础。诸城市通过“坚守底线+榜样引领”的策略,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对新教师开展新教育实验通识培训;开展榜样教师叙事和榜样教师进学校活动,引领教师发展。同时,鼓励教师突破学科的界限,在教学专业、个人生活中跨界拓展,如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郑连叶,喜欢歌曲创作,她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灵感,创作了200余首校园歌曲。

一批教师在新教育实验进程中快速成长,脱颖而出。钟春梅,前几年只是文化路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最近几年出版了两本专著,获得全国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提名奖。钟春梅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埋头教学,不会总结,而新教育的生命叙事让我一下子找到感觉了。日常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写课堂上的故事,写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此外,王增霞的教育随笔、姜蕾的家校合作、朱秀华的完美教室、孙伟的卓越课程等,都在全国新教育实验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已经在路上。”王德说,“怎样在新教育生命叙事的基础上再深挖细掘,让行动变得科学、理性,实现行动与思考比翼齐飞?此外,新教育实验如何与将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