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优质均衡的“武陵探索”

这是一次5年前便已开启的义务教育发展新征途:出发地是“基本”,目的地为“优质”。

2015年,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在常德率先、湖南第二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这以后,他们一直走在“优质均衡”——围绕“更大投入、更加均衡、更高质量”办好武陵教育——的探索之路上。

2020年,全国将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此前一年,武陵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获得湖南省政府重点工作真抓实干综合大督查通报表彰。

梳理武陵区的探索路径,将给我们一些启发。

学位建设:

从“增量”到“提质”

武陵历来重教。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不断传承之下,武陵教育在2015年迈上新台阶:在常德第一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这之后,随着区内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提质改造陆续完成,武陵区以每年教育投入占比都超过20%的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转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优质学位”。

几年间,近10亿元的投入,换来紫菱小学等4所新建小学及5所公办幼儿园拔地而起,改扩建15所城乡学校,创建82所普惠性幼儿园,全区由此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10000个、公办园学位2000个。

2017年,武陵区第一小学开建,并由此拉开武陵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幕。在这张计划表中,还规划有武陵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小学等5所城区小学及3所公办园。预计投入10亿元,建成后城区将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11000个、公办园学位2000个,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然而,当2019年区委书记莫汉桃登上甘露寺小学老教学楼的顶楼查看周边环境时,他感受到的是“优质学位还不够”。

这是一所创办于1924年的小学,坐落在甘露寺大市场附近。学校面积不过6亩地,只有一栋教学楼。

“学校需要扩建。”当过校长的莫汉桃知道,校内面积小,孩子们的活动场地就不够,功能室的配置也会受到限制;校外居民多,未来要就近入学的儿童就会不断增长。

这次现场调研会后,区委区政府最终定下方案:将校园周边部分老旧居民楼拆除,所得10余亩地全部纳入教育用地,用于扩建甘露寺小学;一切前期拆迁工作和相关费用,由区政府保障到位。

“光拆迁成本,估计都有大几千万。”区教育局局长张冰说,不仅甘露寺小学,武陵区接下来还有东升小学等9所位于老城区的小学、幼儿园改扩建将提上日程。

一批因为场地狭小而限制了发展的老城区学校,学位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扩面后,学校学位数变化不大,但生均面积、功能室等数字将出现较大增长。

“2015年至今,区财政在已完成两个‘10亿’投入基础上,预计将再投入第三个‘10亿’。”据区教育局财务股介绍,这第三个“10亿”,除了老城区学校的改扩建,还将用于农村学校的全面改薄工程。

校际均衡:

从“差别”到“差异”

动感的音乐,一根长绳,数十个孩子穿梭其间,翻腾跳跃……我们赶到农村校社木铺小学时,正好赶上一场热闹的花式跳绳大课间。

“这是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定下这一特色,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购买一根跳绳,对他们来说经济负担很小。”校长胡杰介绍说,本乡其他几所村小的特色文化建设也是“各美其美”——芦山小学专注于阅读;三村小学有一片专种红薯的农耕基地;李白溪小学主攻排球;黄爱小学因为革命英烈黄爱而得名,故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

不单是乡村,城区的小学更是建立起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育才小学的剪纸特色,工农小学的“礼乐”文化,丹洲乡中心小学的“生活即教育”……

是什么在支撑这种不断做深的“文化”?拥有“财务自由”,是很多校长给出的共同答案。

坐在东升小学的会议室里,校长高丽鹏为我们细细道来:从2016年开始,区里在国家生均经费基准定额“小学每生每年600元”基础上不断提标,最新的标准是“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

“学校的基础建设等费用,区财政都一揽子兜底,生均经费除了保运转,全都用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师资培养。”高丽鹏说,东升小学2019年教师培训经费达到34.8万元,平均到126位教师每人费用近2800元。开展“六节两礼”活动、学生校本教材100%到位、教师阅读书目100%购置……“我没有为‘钱从哪儿来’操心过。”

其实不仅小学,从2016年开始,武陵区同步提高了初中学生的生均经费标准,目前为每生每年1200元,比国家标准高出400元。

同时,针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计算生均经费;针对区属部分在校生不足500人的薄弱小学和在校生不足750人的薄弱初中,追加生均经费。经精确核算,2019年全区17所薄弱中小学校共追加公用经费172.6万元。

以“文化”显特色,以“经费”保优质,促进校际间从“差别”到“差异”的优质均衡发展——这是武陵区从2009年便着手启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优质师资:

从“集中”到“全覆盖”

拥有1800余名教师的武陵区,队伍中有5名省级特级教师、1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9名市级骨干教师、55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和203名区级骨干教师。目前,该区已实现骨干教师覆盖每一所学校、每一门学科。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以交流轮岗推流动、以跟踪培养促成长、以教师群培打基础。

2015年,武陵区开始推行校长、后备干部城乡挂职交流;2016年,全区校长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3岁,比之前下降了5岁。接着,区教育局又对全区干部队伍进行了一次大交流大调整,从区属学校的副职和后备干部中提拔了107名校长和副校长,交流面达到了81%。

“我们的交流并不盲目,”分管人事的副局长黄朝辉说,“先调研,再规划,最终目标是,实现哪里需要、就调配到哪里。”

如果说城乡教师交流不畅,是推进“优质师资全覆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那么“青年教师培养”则是这一过程中持续存在的“补短板”。基于此,武陵区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教师跟踪培养,再加上长期以来全区一直积极开展的教师“群培”,通过“稳基础”“解难点”“补短板”,全区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成长体系。

而全面落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是这一体系能够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

曾当过多年教师的副局长侯卫红,以自己为例进行对比,“如果我现在教师岗位,按照工龄、教龄、职称等计算,每月收入比副局长岗位要高出2000多元。”

2019年的统计显示,当年武陵区财政给予一名教师一年的工资福利待遇平均达到了17万元。

作者:本报记者 赖斯捷 通讯员 王静 雷江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