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正文

高校教师与道路自信——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

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共产党人的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大报告既是对过去十年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所勾画的宏伟蓝图;既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政治宣言,又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纲领;既寓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又阐发了具体步骤以指导实践;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可以说,十八大报告在世情、党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之时,对中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明确判断,以及对于我党带领中国人民向何处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十八大报告汇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理论领域,形成总体布局的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总目标,这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指引中国未来发展的理论旗帜。

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重要理论。“三个自信”彰显了我们党站在中国发展建设新的起点上高度的执政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在过去的岁月中治国理政的艰辛与辉煌,来源于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判断与把握,来源于未来发展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绘宏图的付出与实践。其中,“树立道路自信”标志着执政党对国家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已经胸有成竹。

一、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十八大报告再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具体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概括了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从对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是区别于资本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

二、“道路自信”从何而来?

“道路自信”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确信和认同,深信只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难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经济融通、文化多元、信息速递,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产生了动摇。着眼于当下,“文明的冲突”日趋激烈,文化竞争日趋白热化,文化大国凭借现代媒介猛烈输出,传播其道德观、人生观、自由观、价值观,中国的一些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大繁荣中显得目不暇接。

十八大报告提出: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三个“依然”既是对问题的深刻总结,又体现我党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那么,“道路自信”从何而来呢?虽然我们面临一些问题,难题,但是我们取得的巨大成绩则是我们“道路自信”的最直接根源。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用发展予以解决,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总”字的要求——“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

三、高校教师应怎么做?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高校教师有三项任务,即:拥有自信、传播自信和培育自信。

自身拥有“道路自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态度。我们应该深知对道路探索的艰辛与曲折,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自信自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把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把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职责,尤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者、传播者和教育者。拥有和培育自信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要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的内容,转化为更加坚强的理论自信,并把这种自信带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来。

言传身教“道路自信”,高校教师应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情感、意志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那么,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能够拥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情意”的人格,从而积极引导和培育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

培育青年“道路自信”,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学生,应把培育青年学生“道路自信”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和职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教师更应该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