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之思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高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应当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具体目标的积极践行者。2011 年底,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呼吁广大高校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据笔者调查了解,当前高校中存在着部分教师上课早退、私自调停课等违纪行为,甚至将兼职赚钱当主业、以行政压制学术、在科研中弄虚作假等违背师德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应有的敬业精神。这些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势必消解其他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矮化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对大学生成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秩序。长此以往,受害的必然是广大青年学生,同时会损毁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威胁到高校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广大高校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怎么看: 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多维解析

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敬业被新教视为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天责和使命,新教伦理产生的勤奋、忠诚和敬业精神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无疑,敬业精神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人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兼具不同的身份角色和职责: 作为师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及对学生一视同仁;作为传道者,应该履行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作为授业者,应该做到深广相济、博学多才和高度负责;作为研究者,应该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和富有团队精神。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系列中的最高层次,其良好的敬业精神对其他教师群体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挚爱对工作和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其本质就是奉献精神。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指高校教师基于从业角色要求,积极履行教书育人、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将高等教育工作视为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性的劳动服务学生、为人师表、奉献社会的精神。当下,部分高校教师为什么会发生上述违反教规或有违师德的行为? 他们为何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加以解析。

(一)市场经济引发的责任意识缺失和社会道德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和利益最大化原则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侵占很多人的心灵,实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物欲享乐主义价值导向冲击腐蚀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价值观,急功近利、投机钻营、以小搏大甚至不劳而获的社会心理泛滥开来,整个社会滋生出一股浮躁之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些人开始不择手段并被更多的人竞相效仿,社会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人们在指责他人的同时却又心安理得、毫无顾忌地我行我素,社会道德秩序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物质化、利益化、金钱化趋势,个人、群体乃至集团组织为了争夺自己的私益而丧失起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整体滑坡以及少数道德败坏现象令全社会深感不安。

可以认为,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和社会道德危机构成了当前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社会心理基础。必须承认,除少数高层管理者、知名教授外,大部分高校教师收入不高,特别是青年教师收入微薄,甚至不如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而工作和生活压力却远远超过这些人,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物价使得青年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不合理的社会分配体制导致的两极分化使得部分教师心理严重失衡,他们很难接受数十年来寒窗苦读和巨大投入换来的仅是几千元月薪的残酷事实。在市场经济奉行的等价交换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影响下,普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容易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自然很难静下心来钻研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业务。特别是少数教师上课应付差事,以教谋私、钱分交易,或者为了发文章、报课题、评职称拉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学术造假和剽窃,做出有违师德的不齿行为,玷污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二)高校管理“行政化”与片面的绩效考评制度

众所周知,日益加剧的高校“行政化”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和优秀人才培养的枷锁,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成为时下高等教育诸多乱象之源。高校管理“行政化”就是“以官僚科层制为基本特征的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中被泛化或滥用,即把大学当行政机构来管理,把学术事务当作行政事务管理”。高校管理“行政化”,本质上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不清,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过度干涉,具体包括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行政化和高校内部的管理行政化倾向。高校管理“行政化”根源在于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相应的人事、法律制度,传统的“官本位”社会价值取向加剧了高校管理的过度行政化。缘于学术管理的行政化,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少数行政领导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获得更多的项目经费和其他好处,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小圈子”争利,进行权钱交易。由此,诱使越来越多的教师热衷于竞聘行政岗位,拉关系搞帮派谋求所谓的“一官半职”,不再安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扰乱了高校正常工作秩序。行政化管理模式是高校风气不正和滋生腐败的温床,对于普通教师的最大伤害就是让人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行政权力压制学术权力,校内民主管理蜕变为形式主义,普通教师的合法权益诉求机制被严重扭曲。当部分教师谋求自己正当权益受阻或看不到教学科研工作带来的预期绩效时,就会转向其他与教学科研无干甚至不宜的事项上。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又从何谈起?

绩效考评是高校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科学的考评机制是绩效工资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绩效考评为公平的奖罚分配提供了客观依据,成为教师职业发展和价值追求的航向标。然而,在高校行政化管理驱使下,主要针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行政领导是教师考评主体的主要构成,行政领导的意志决定和影响着考评的过程和结果;在考评内容上,为了学校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经费和提升自身的综合排名,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考评导向;在考评方式上,对教师的考评采用量化、等级化方式进行,将课时、课题、论文、奖项等量化为分数进行排序,以确定教师的晋升和奖惩,把教师沦落为分数和指标等级的奴隶,人为制造教师之间因课时分配、课题申报、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而引发的摩擦和矛盾。广大中、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成长期,何尝不想锐意进取? 然而,面对教学、科研及家庭生活的多重压力,大多数教师苦不堪言。高校本应以服务学生、奉献社会为宗旨,遵循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积极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但高校现有的考评管理制度暴露出行政化、功利化、工具化弊端,必然导致普通教师的利益受损,教学工作边缘化、科研工作形式化、学术品质泡沫化等师德缺失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三)高校扩招和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20世纪末以来,短短10余年,高校扩招使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由扩招前的百万左右发展到最近几年连续超过五百万。尽管高校扩招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率、为更多的普通家庭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这种跃进式的教育发展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难,进而导致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意味着大学生在中国多的用不了,而是因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不断攀升,很多高校师资严重不足,只能采取规模化教学,包括专业课在内的绝大多数课程不得不进行大班授课。大班授课是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向的重要标志,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小班教学似乎已成为历史。大班授课方式导致高校课堂组织教学和师生互动等基本环节流于形式,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更枉论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自然不佳。高校收费制运作方式使得学生对教师地位和劳动的认同感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教师工作成就感的缺失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其教育教学工作热情,师生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情绪互动。大学生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可想而知,高校扩招及其“产业化”运作方式带给广大师生的负面影响值得深思。

除了高校扩招催生的大班授课等因素导致教师教学工作倦怠外,更重要的在于高校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不力造成了部分教师素质和思想认识跟不上。近些年来,很多高校因为扩招和为了迎接教育部评估新进不少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整个师资结构呈高学历化发展趋势,但教师素质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现在很多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被推上讲台,虽然对其进行所谓的岗前培训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但基本流于形式。教师工作的教育性和职业性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有其自身运行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非新任教师所能立马驾驭住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需要长时间的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很多高校尽管设置导师帮扶制度,但形式大于实质。有些指导教师象征地听几节课,碍于情面或出于私心不愿真教。部分青年教师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学历层次高、学术能力强,只要搞好科研,教学工作不在话下,不愿俯下身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缺乏钻研教材教法或尝试教改的热情。事实上,他们在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方面都很欠缺,抗干扰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学生,无法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自然会发生敷衍塞责甚至有违师德的现象。由此观之,部分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主要缘于上述几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怎么办: 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治理策略

面对部分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尴尬局面和现实成因,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内外兼修,力求标本兼治。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集体无意识中冲破社会道德之堤,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和社会道德危机,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法治传统和关系盛行的国家,情形会更加严重。市场经济自然衍生的贫富分化等弊端需要健全的法制和社会福利制度加以规避和修缮,但其所诱发的社会道德滑坡和精神危机却不能直接靠经济或法制的手段来逆转,思想上的问题必须靠思想教育来解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从源头上修复社会道德秩序、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良方。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要德法并治,加强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四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建立健全惩恶扬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和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政务、商务以及社会诚信建设,积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只有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社会责任意识才能根本恢复,社会道德风尚才能彻底好转,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才能从源头上被改观。

(二)去除高校管理“行政化”,构建科学公正的考评分配制度

恢复社会责任意识、扭转社会道德风气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道德主体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宏大而较为漫长的系统工程。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是高校滋生腐败和歪风邪气的温床,也是消解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的腐蚀剂。面对部分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不利局面,必须从高等教育系统和高校自身着手,尽快破解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目前高校去行政化可以从内部治理入手,以大学章程的科学制定为契机,解决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定位及其制衡问题,由内而外循序渐进扭转高校过度行政化倾向。从个体层面考察,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核心是要处理好校长书记、行政管理者、教师等人员的人事制度安排,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公开招聘和遴选懂管理的教育专家来治校,打破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二元化”用人制度,破除行政管理人员事实上的级别待遇终身制,推行高校完全意义上的全员聘任制,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使高校各类人员拥有平等的聘任权利,瓦解现行的行政管理人员职务终身制所带来的行政权威至上的制度基础。从组织层面考察,必须摆正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位置,限制日益膨胀的行政管理权力,赋予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应有的权力,凸显学术权力在高校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切实提高一线教师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高校管理行政化祛除得越彻底,越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与此同时,绩效考评分配制度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影响教师敬业与否的重要因素。破除高校考评分配制度的行政化、功利化倾向,构建科学公正的考评分配制度则势在必行。首先,要建立起多元的评价主体系统,大力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增加同行评价的比重,重视教师本人的参与。其次,要确定均衡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化,在重视教学工作量的同时突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注重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敬业精神等无形因素的考查,在尊重学科自然分化的基础上适当向人文社会学科倾斜,缩小因学科分化造成的待遇鸿沟。第三,要采用内涵式评价方式,逐步改变教师评价的量化、等级化导向,以实现教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必须尽快纠正高校教师投入付出与其待遇失衡的问题,让高校教师也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遵循以教师为本原则,切实关怀普通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诉求,不断提高和改善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通过各种渠道发挥普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以科学公正的考评分配制度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三)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高校教师应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因此,高校人事、教务等职能部门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时,应坚持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首先,对新教师的选聘、录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录用,要将业务水平的考核与思想道德状况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新教师的师德规范培训教育,不能一味的看重高学历,应把那些真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人才选拔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其次,在日常教学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将师德建设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以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教育,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用、评优奖励和晋升的重要标准。

当然,高校师德建设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拔高要求,应遵循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原则,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自身发展、立业需要等有机结合起来,尽快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应积极有为,不辱使命,勤练师功、精于教书、提升修养、敬业奉献。唯此,才堪当重任、不负国家和民族的重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