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人本管理视角下高校师德教育制度的重建

 对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的特性会决定师德的养成,教育的目的会决定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教育本身从来都是以教师的师德为基础,以为学生服务为目标的,而其最终目的便是实现学生、教师和社会三者利益的最大化——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满足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心诉求、满足社会为了获得进步对人才的渴求和使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个体的追求对教师的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德者国之基、德者民之信”的理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也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造成了不必要的消极影响。为了最大化国家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的作用,需要从人本管理理念出发,重建高校师德教育制度。

一、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一)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方向
一段时间以来,几宗在全国影响极为恶劣的师德事件,将高校的师德建设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应该沿着以下方向进行: (1)按照市场化程序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制度建设进行管理,引入现代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将处在不同岗位的教师的潜力都发掘出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2)将高校教师的人格与社会发展的脉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高校教师职业的时代特征,充分彰显高校教师的独立的人格,在追求其个性化的权利的过程中,高校要从制度的层面对其进行帮助和疏导,使其在充分履行教育职责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实现;(3)将高校教师的个人利益和学生利益、学校利益、社会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充分的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在满足学校公共利益的同时,能够将教师的个人利益充分地考虑其中,使高校和教师都能够处于可持续的发展之中。
(二)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内容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对其进行师德制度建设要明确其主要内容,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同时做出努力:(1)建立师德奖励制度。对于那些在师德建设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要对其进行公开的表彰,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来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师德建设的自觉性;(2)建立指导性的师德制度。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方面要建立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道德规范等制度性的文件,对高校教师应该履行的师德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指导教师按照既定的方向完善其师德体系;(3)建立师德约束制度。对于有可能在高校中出现的师德失范或者缺位的状况,要事先建立起师德公约和相关的工作职责等,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具体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如有违反,将按照约定的制度对其进行惩处。
二、人本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瓶颈——基于中原六省的调查实证
为了进一步的分析人本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突破的瓶颈,本文选取了河南省、陕西省、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等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分别选取了其中的两所高校(其中一所为211院校,另一所为随机选取),对其师德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601.jpg
6012.jpg
本次研究共在所调查的区域发放问卷1200份,每所高校100份,其中向教师群体发放20份( 其中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各5份),向学生群体发放80份( 其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各20份)。问卷的效度与信度经专家检验后发现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此外,为了更加客观的对师德状况进行“排查”,调查组还于问卷调查期间对相关的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表1) ,并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对相关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查阅。最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经过Excel2003与SPSS17.0等软件的统计分析之后,得到了以下信息:
(一)中部六省高校师德之概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中部六省高校师德的整体状况处于良好的水平,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其所在高校的师德建设效果较好,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教师的角度看,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对师德建设“满意”比例为34.8%,认为不满意的占到了17.6%,也有7.4%的教师认为无法对其作出判断;而从学生的角度看,该区域师德建设的道路相对更长一些,达到“满意”的比例为30.8%,教师于教师群体减少了4个百分点,同时,认为“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23.7%,超多教师群体近6个百分点。这说明,两个群体对于师德建设的成效是持不容的态度的,而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与学生的期望相比,师德建设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数据见表2。
602.jpg
(二)中部六省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视角。通过对教师群体的调查发现,责任心差、学术造假、敷衍教学和行为失范是影响师德水平的主要因素,从平均的角度讲,占比分别达到了23.1%、23.8%、23.7%和21.4% (表3)。此外,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于师德水平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较低职称的教师在责任心、教学认证程度和行为约束等方面低于较高职称的教师,而对于较高职称的教师来说,其参与学术造假的比例更高。
603.jpg
6032.jpg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助教或者讲师由于从业的时间较短,对高等教育缺乏更为深刻的认识,加之这类教师要同时面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多重压力,并且每一种压力源都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使得该类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处理出教学之外的事物,在师德水平提高方面投入的精力就十分有限。而对于副教授和教授这些较高职称的教师来说,之所以会出现更多的学术造假的情况,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职称评价机制,并且社会也为此开辟出了一些隐性的途径供其使用,使其能够只付出金钱便能够“完成学术研究”,取得大量的“学术成果”。
2. 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与教师视角相同,有些也说明了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有26.2% 的大学生认为当代教师缺乏爱心,有25. 7%的大学生认为师德建设的瓶颈是教师的教法单一,难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23. 0%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是缺乏耐性的,也有18.4%的大学生认为有些教师的言行不一,这些都影响到了师德水平的提高。
604.jpg
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对于教师师德的态度不同,比如,较高年级的学生认为教师缺乏爱心,而较低年级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一现象可以这样判断,部分教师在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时,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或者说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会选择区别对待。而事实上,这种“区别对待”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与师德建设有明显的违背。
(三)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缺位的原因分析
通过前文的调查分析可知,时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处于亟待提高的阶段,其中不乏与师德建设明显违背的教师行为。而究其原因就可以发现,出现这一状况是有其基础的:
(1)有些高校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或者知识储备相对较少,使其在上课的过程中照本宣科或者照“幻灯片”宣科,即便是讲解极为现实的问题时,也不会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课堂气氛极为枯燥; 也有些高校教师由于生活或者工作上的不如意,在课堂上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对社会、对世界的不满,甚至还会将自身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不负责任的向学生传递,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大学生的思想处于混乱与困惑之中;(2)部分高校教师对于自身的修养并不“在意”,难以形成对大学生的表率作用,甚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反而做不到,言行极为不一致,在要求学生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的同时,自己背道而驰,要求学生自尊自爱、勤奋好学,自己却自暴自弃、懒散随意。而对于这样的教师,大学生是难以对其打较高的师德分的;(3)部分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正确认识,认为教育和教学不过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已,而对于“身正为范”和“以人为本”却理解的十分浅显。而实际上,师生关系是高校的基本关系之一,能够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新事物的出现,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被动型和慵懒性,交往的内容有限,交往的范围很窄,除了课程上有关学习方面的交流外,较少涉及生活、情感和思想等方面。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生疏,两者之间的“冷漠”也就被双方认为习以为常,教师也就逐渐地接受了这一现实,爱心和耐心逐渐的移位和缺位;(4)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高校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等方面逐渐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部分教师为了职称评定或者评先评优,选择了浮躁的教学和科研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费尽心思的追名逐利,浅尝辄止,在学术方面通过中介组织等进行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和抄袭剽窃的所谓的“学术活动”。即便在申报课题和成果鉴定的过程中也会玩弄权术,弄虚作假,师德在隐秘的状况下大打折扣。
三、人本管理视角下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途径选择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全面体现人本管理理念,使其在师生关系中得到充分应用,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出努力,以期完善高校师德制度建设,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将尊师重教制度化,构建良好校园风气
在社会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无论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需要抵御来自于外界的诱惑和冲击。不可否认,部分大学生对知识的原始冲动降低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教师教育活动价值的“贬低”,尊重教师、尊重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 对高校教师而言,多种因素都对其从事教育的行为产生干扰,在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时,其效率和效果难免会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将高校的尊师重教制度化,以便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首先,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约束,对教师的教学意愿、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只有达到了既定的标准,才允许其从事教学活动; 其次,要求学生和教师形成共同监督机制,违背教学和学习意愿的行为都将被记录和上报;最后,学校的领导、同事要参与到尊师重教的活动之中,共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督、评判和规范。
(二)将师德建设制度化,引导高校教师加强道德实践
高校教师良好的师德需要良好的校园风气,而校园风气的建设又需要师德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呼应。因此,为了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完善高校的师德制度建设,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通过挖掘身边的师德典型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浓厚的师德舆论氛围。同时,也要旗帜鲜明对那些背离高校师德的言行进行批评。此外,师德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师德的实践,因此,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高校教师进行道德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其高尚的师德。比如,要积极的引导高校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加出色,通过扎实的科学研究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师德建设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有章可循。
(三) 将制度建设与教师的自觉行为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师的人格与形象
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要在制度层面加以约束外,还应该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将制度建设与教师的自觉行为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师的人格与形象。此外,大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的人格就需要完善和提升。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教育使其能够按照事先约定的义务与要求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2)通过培训和宣讲活动,使教师能够主动的、及时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道德修养;(3)将教师的师德培养制度化,同时将其纳入到师资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借助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等方式,使制度的执行最终内化为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