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2005年,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在《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提到: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 。2007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2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占8%~10%,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比例更高。

据报道,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的就业季, 而贫困大学生就业更难,就业压力可能比非贫困生更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和全国常模,特别是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偏执5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31.7%。

国内外研究表明,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就业指导、大学生个人、社会环境、家庭亲朋关系、学校、专业6个就业压力因子的得分与焦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010年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大学生李宗熙不堪一骂怒杀厂长”事件就折射出贫困大学生因就业压力大而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由上可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健康以及面对就业压力时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问卷研究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1824份,有效问卷1300份。选取的贫困生需符合以下条件:(1)在校期间无力缴纳学费,靠助学贷款或借债缴纳学费;(2)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50元及以下;(3)在校期间接受过学校贫困补助;(4)家庭所在地政府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最终在1300份有效问卷中筛出贫困生508人,基本情况见表1。

12表1_副本.jpg

 

表1 贫困大学生基本情况(n=508)

(二)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该表包括性别、毕业选择、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所学专业、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有兼职经历等。

2.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由陈宇红、江光荣编制,共59 个题项,包括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6个压力维度。采用里克特5级计分法,1表示“无压力”,5表示“压力很大”,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问卷及各维度的信度都在0.70以上,问卷各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695~0.902之间,与状态焦虑量表(S-AI)、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和0.463,效标关联效度良好。

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解亚宁编制,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20题。采用0~3级评分,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9,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0,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维度α系数分别为0.89 和0.78,结构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均较为理想。

4.一般心理健康问卷。由Goldberg编制,经清华大学李虹等人修订,问卷整体与各维度的信效度均良好。共20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自我肯定、忧郁及焦虑。自我肯定是对心理健康积极方向的测量,得分越高表明自我肯定程度越高;忧郁与焦虑是对心理健康消极方向的测量,得分越高表明忧郁、焦虑体验越强。将忧郁、焦虑维度反向计分后与自我肯定得分相加,得到心理健康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在专业课课堂施测,主试由研究者本人或受过训练的相关人员担任,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按要求填写问卷。每次施测时间为30分钟,问卷当场发放并回收。

(四)研究结果

1.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贫困生就业压力总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38,p<0.05)。贫困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4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在自我认识定位、就业心理预期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与非贫困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12表2_副本.jpg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压力得分的差异比较

2.分别对不同人口学变量的贫困生就业压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女贫困生就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贫困生(p<0.05);毕业后就选择参加工作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及职业素质评价、自我认识定位、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4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毕业后选择考研的贫困生(p<0.05);来自乡镇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贫困生(p<0.05);独生子女的贫困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贫困生就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理工类贫困生在专业供求矛盾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文管类贫困生(p<0.001);担任过班干部的贫困生在职业素质评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未担任过班干部的贫困生(p<0.05);有兼职经历与无兼职经历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3)。

12表3_副本.jpg

表3 不同人口学变量贫困生就业压力得分的差异比较

3.应对方式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390,p<0.01),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r=-0.0360,p=0.415),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49,p<0.01)。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r= 0.217,p < 0.01),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239,p<0.01)。

    然后进行心理健康对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先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就业压力、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自变量,然后分别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因变量,就业压力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0。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心理健康(β=-0.356,p<0.001),积极应对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β= 0.246, p <0.001),消极应对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心理健康(β=-0.173, p<0.001)。就业压力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消极应对(β=0.249, p<0.001),就业压力对积极应对无显著预测作用(β=0.036,p =0.415)(见表4)。

12表4_副本.jpg

表4 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AMOS21.0,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构建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模型(见图1),并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拟合,所获得的模型拟合度良好,χ2=4.315,df=2,p =0.116,RMSEA=0.048,GFI=0.996,AGFI=0.979,CFI=0.986,NFI=0.975,TLI=0.958,RFI=0.925。经Sobel检验,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不显著(Z=0.825, p=0.409),消极应对的中介效应显著(Z=-3.01, p<0.05)。由于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显著(β=-0.353, p<0.001),故消极应对在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1.026%。

12图1_副本.jpg

图1 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图

三、访谈研究

(一)受访者

结合考虑性别、生源地等因素,从问卷研究中筛出的250名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的贫困生中随机选取进行电话访问,在简单介绍访谈研究的基础上询问是否愿意继续参与,并在访谈前一周再次电话确认,最后确定16名受访者,基本信息见表5。

12表5_副本.jpg

表5 受访者基本信息表(N=16)

(二)研究工具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依据研究目的,考虑到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面对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编制而成。选取了4名贫困大学生对访谈提纲进行了预访谈,在预访谈的基础上对访谈提纲进行了修改并最终确定。

(三)研究过程

首先向受访者介绍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并确保研究的机密性。访谈前与参加访谈的贫困生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开始后,对访谈的过程录音并记录被试的非言语反应。访谈在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咨询室进行,单次访谈持续约1小时,访谈中不提“贫困生”。访谈完成后,研究者赠送给受访者小礼物表示感谢。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访谈录音会被转录成文字。两名研究者对转录的材料基于扎根理论,然后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用QSR Nvivo-8进行编码和分析。在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的基础上,对每个初级编码的提及人数和提及次数进行统计,再进行综合考虑以提取主要编码,从而形成编码系统。Hill等人对结果中各个类别的代表性进行了划分,若所有被试都提及则被编码为“普遍的”;若一半或一半以上被试提及则被编码为“有代表性的”;若不足一半被试提及则被编码为“偶尔的”。

(四)访谈结果整理

1.就业压力来源。(1)在职业素质评价编码上: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的实践经验太少,就业压力较大。代表性描述有“自己没什么实践经验,应聘时没什么优势”、“学的知识不知道以后工作中会用到多少”、“本科生注重理论,泛而不精”。(2)在就业竞争环境编码上:受访者普遍表示出对就业环境的担忧,认为应理智看待考研,读研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代表性描述有“好的岗位竞争太激烈,差一点儿的自己又不想去”、“不确定考上研究生就能学到很多东西”、“研究生毕业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3)在缺少求职帮助编码上:受访者普遍表示家庭没能力帮助自己就业,代表性描述有“看到身边有些同学因为有家人帮助已落实单位,因而压力较大”。(4)在专业供求矛盾编码上:代表性描述有“自己学的专业市场需求不大”、“毕业后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5)在自我认识定位编码上:代表性描述有“找工作时有好多选择不知道选什么”、“在大学很迷茫,规划不好,没有想过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铺垫”。(6)在就业心理预期编码上: 受访者普遍期待找的工作不仅稳定、收入可观,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工作。6名男生表示“男生需干一番事业,女生就不一定”、“如果继续读研,干出一番事业估计要到三十岁以后,不太想考研”。5名女生表现出矛盾的心态,代表性描述有“如果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就不晓得是回家还是在这里找工作”、“家庭条件限制,工作地点难决定”、“如果去大城市找工作很难”。15名受访者提及性别歧视,代表性描述有“很多招聘单位在要求里都写着‘限男性’,基本看不到‘限女性’字样”。

2.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及心理感受。受访者普遍表示,绝大多数时候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如呆在寝室里什么都不想干、想逃避、吸烟、酗酒等,心理感受主要为紧张、无法放松,心烦,容易发脾气,有时感觉失望无助,对应聘没有信心。一般情况下,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缺乏有效的积极应对措施,但一旦采用与同学一起写简历、借面试穿的衣服、努力寻求帮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则会增强自信,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四、讨论

(一)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贫困生就业压力总分以及在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4个压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在自我认识定位、就业心理预期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与非贫困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职业素质评价维度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求职应聘时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缺乏信心而造成的就业压力,这个维度得分越高,产生的就业压力就越大。访谈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自我概念较消极,认为自己缺乏实践经验,应聘时没有优势, 觉得自己没能力,缺乏信心。由于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自我概念较消极的贫困生比非贫困生体验到更多的来自职业素质评价方面的压力。

就业竞争环境维度是指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大学生感受到的压力。结合访谈结果,受访者一致表现出对就业环境的担忧,这表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对贫困生来说,顺利就业不仅关乎其前途和命运,也是摆脱贫困的途径,他们比非贫困生更迫切地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从较高起点开始职业生涯,但同时又缺乏自信,对自身竞争力有着较高程度的担忧。

缺少求职帮助维度是指大学生由于缺少良好社会关系、求职社会支持、有效求职指导以及准确的就业信息等而体验到的就业压力。贫困生由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得到来自家庭、亲友等方面的就业帮助,获得的就业信息也较少,家庭给予的经济支持往往也难以负担求职过程中的高昂花费,因此在缺少求职帮助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研究表明,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缺乏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是引发其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76.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家庭背景在求职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贫困生更迫切地希望政府完善招聘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专业供求矛盾维度、自我认识定位维度、就业心理预期维度等方面大多数受访者在访谈时表示,就业市场提供的专业对口岗位不多,希望在大城市或沿海城市就业,但贫困生存在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求职帮助等不利因素,很难在大城市或沿海城市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或者选什么工作、在大学学得很迷茫。由于非贫困生在此维度上的压力与贫困生无显著差异,表明非贫困生同样存在来自自我认识定位维度方面的压力。受访者一致表示,期待毕业后的工作不仅稳定、收入可观,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均体验到同等的来自就业心理预期方面的压力。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女贫困生就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贫困生。结合访谈可以看出,女贫困生求职应聘时,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用人单位招聘时,也常设置对女生不利的条件,如能经常出差等,极大地限制了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加剧了女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求职时获得的社会支持、求职指导、就业信息比男贫困生更少,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男贫困生更突出。对毕业后自己能从事什么工作比男贫困生更迷茫,也更难实现就业心理预期。

选择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及职业素质评价、自我认识定位、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这4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选择毕业后考研的贫困生。这可能是因为,选择考研的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较高,早就把考研作为自己的目标,自我认识定位较不考研的贫困生同学更清楚,考研暂时逃避了求职就业的压力。

来自乡镇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贫困生。可能是因为,与来自城市的贫困生相比,来自乡镇的贫困生更缺乏拼爹的资本和啃老的条件,在就业过程中可调用的社会资源更少,获得就业信息更难,就业渠道更窄,家庭难以支付较高的求职费用。相对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又急需他们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考研。由于城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原因,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乡镇的贫困生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培养等方面不如来自城市的贫困生,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对自己求职应聘时应具备的能力比来自城市的贫困生更缺乏信心,对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更缺乏明确认识,同时家族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通过读大学改变家族命运,导致其产生较高的就业心理预期。

担任过班干部的贫困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压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未担任过班干部的贫困生。这可能是由于,担任班干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等,许多就业岗位需要应聘人员具备这些能力,应聘这些岗位时,担任班干部的经历有一定优势,因此,担任过班干部的贫困生对求职应聘时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比未担任过班干部的贫困生更有信心。

理工类贫困生在专业供求矛盾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文管类贫困生,这可能是因为:与理工类毕业生相比,文科生就业岗位相对较少,自主创业成功率也非常小;许多文科专业性较弱,一些就业岗位只要求应聘人员能胜任一般的文字工作,理工类毕业生一般也能胜任这类工作,而文科生则很难胜任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高校开设文科类专业的成本相对较低,故许多高校开设一些文科专业来实现扩招,造成文科毕业生数量增加;文科专业女生较多,就业时容易遭遇性别歧视。

(三)应对方式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包括直接面对困难和压力、努力解决问题、接受现实和寻求支持等;消极应对包括逃避现实、否认或歪曲事实,以及通过吸烟、酗酒等方式摆脱困境等。

本研究发现,贫困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在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贫困生就业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采用积极应对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业压力增加不仅可直接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还可通过消极应对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访谈部分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由于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小,这说明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度最大,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度次之,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度最小。

五、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针对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女生、文科生、来自乡镇的贫困生)制定相应的就业帮扶计划,尽早使其明确自我定位,给其提供更多专业实践机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引导贫困生去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合理预期就业岗位;鼓励贫困生在校期间适当参与班级和社团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应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另外,要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并给予心理辅导,引导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六、结论

(1)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2)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3)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4)消极应对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