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数字信息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成熟,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一系列微媒体迅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微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高校要充分重视和认清“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微时代”及其主要特征

对于何为“微时代”,目前在学术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从起源上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从而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简单地讲,所谓“微时代”,就是人们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实时、高效、互动”的信息阅读、加工、发布和交流等社会活动的信息化时代,它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媒介主体的大众化与平等性。“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注册与使用一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也可以自主参与微电影、微公益等活动。60秒语音的微信、140个字符的微博、精彩的微电影等都不需要专业的策划,美妙的文采、知名的演员,每个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作为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的主题,即时的心情和状态也可以随时发布,无论性别、学历、职业、财富差异,都可以平等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活动。在微时代,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名人,通过微博、微信都可以自主发布一段文字,发起一项活动,媒介主体正日渐呈现出大众化与平等性的特点。

2.网络信息的高效性与碎片化。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们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可以方便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快速接入互联网,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发布最新见闻、接收消息、参与评论,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由于微博、微信等具有字符长短和语音时长限制的特点,使各类微媒体呈现出的是大量的碎片信息,而转发、评论等使这些信息碎片更加泛滥。微时代的媒介环境,允许发布的信息前后不一定有关联性和逻辑性,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信息在历史感上的碎片化。

3.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在微时代,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转变,摆脱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传播活动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形成了双向和多向的结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一条条信息面前,人们都不再只是单纯的观望者和接受者,而可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人们通过信息的转载、评论等,有效增加了交流的互动性。这也正如腾讯微博的宣传口号“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声——在这里,一个再微小的心声,也能让更多的心一齐共鸣”。

4.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后现代性。微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网络上的表达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后现代性的特征,常常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就会使一个词语在网络上走红。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性的特征,美国后现代理论学者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渗透在我们的行为、观点、解释中,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在微时代,从网络语言到网络文体,从思维方式到价值观念,从“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到“开放式”的生活态度,超越传统理性、反对现代中心主义等后现代特征都有着比较鲜明的体现。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机遇。在微时代,信息传播更为便捷,沟通交流更加深入,这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许多新途径、新载体,便于工作的高效开展,也有利于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上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格拉诺沃特教授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指出,人与人之间弱连接关系是个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给人们带来信息和机会。而同一时期的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弱连接的优势》中表示,弱连接是存在于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之间的缺乏稳定性的社会认知传播方式。强连接是熟人之间的纽带,而弱连接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陌生人的广泛性决定了弱连接的可能性,弱连接虽然关系不够稳定,但是它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传播价值。基于弱连接理论,微媒体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思想政治观念,形成舆论氛围提供了新途径。当前,几乎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与微媒体打交道,每天都在阅读和共享大量的信息,而通过共享、转发、评论等,每个人在网络中都很容易和其他人产生弱连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主动建立起这种弱连接,那么,微媒体就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得到提升,学生在共享、评论和转发的过程中,将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微时代,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基于弱连接,大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微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会得到无限倍增,他们的同学、朋友都会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畴,这也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

二是为大学生心理成长和行为养成提供了新渠道。美国学者艾瑞克·伯恩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互动的情况下,会产生三种自我心态,即家长式、成人式和儿童式的自我心态。家长式自我心态表现为控制、保护和指导,成人式自我心态表现为理性和追求真理,儿童式自我心态则表现为依赖、叛逆和创造。在微时代,微媒体所构建的社会网络关系,同样对人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产生种种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主体基本为90后大学生,他们喜欢新生事物,适应能力较强,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大,从购物到交流,从学习到娱乐,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有着强烈需求,他们渴望认识新的朋友,获得新的知识,他们也掌握着良好的网络技术,因此,他们很容易实现社会交互作用。依据社会交互作用分析理论,通过微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养成。首先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儿童式自我心态,大学生都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新生事物有浓厚兴趣,可以利用好这些特点。其次依托各类微媒体平台所发布的大量信息,从各类热点事件、焦点现象的网络争论中促进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引导他们形成成人式的自我心态,在各类信息的去伪存真中自觉追求真理。最后才可能形成家长式的自我心态,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据此进行合理的行为选择。

三是为引导大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了新契机。人从事活动或做出一些行为,总是有一定动机的。针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内部因素,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这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需要,也是个人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他还认为,人在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中,会产生“高峰体验”的情感。当前微媒体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追捧,正是因为它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发布信息、评价信息、转载信息、讨论信息,这种交流互动往往是非常独立和平等的,这满足了大学生社交的需要。微媒体为大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了多种途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心理成长与发展,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风采展示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和自我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借助微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有效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从而不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宝贵机遇,但是辩证地看,在微时代由于人人都有“麦克风”和负面信息传播的难控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微媒体的后现代解构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如前所述,微媒体所具备的“后现代”特性,是一种广泛性情绪,即认为人类必须超越现代,具有“颠覆”和“解构”的鲜明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的视域下,主体性被颠覆,主体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主体。在各类微媒体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些字符、图片或者音频视频,似乎主体并不在场,只剩下了信息发布者和信息围观者。信息围观者面对一些信息尤其是不良信息时,所面临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养成的关键阶段,“微媒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极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是微媒体信息传播嬗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首先是马太效应造成的精英话语权问题。精英因为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一开始在舆论中就拥有相对主要的话语权。随着时间的推移,精英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强,就造成了失衡现象。同样,在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教育者占据绝对话语权,那么可能会形成“一言谈”,导致与学生无法沟通,而如果不是教育者占绝对话语权,那么可能会引导学生走到其它方向,影响教育效果。其次,是学者诺尔纽曼提出的“沉默螺旋”现象,即一个人在表达意见时会观察自己的观点在公共场合中是否有优势,如果没有,很可能倾向不表达而沉默。如果这样的心理过程在公众中扩散,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强势一方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不接受其它意见,进而形成“孤岛效应”,引发危机事件。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影响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同的意见可能受教育者根本听不进去,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失效。

三、加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大力加强思政队伍能力建设。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意义上间接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传统工作中的信息和话语主导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还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网络应用工具及动态。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让他们从思想上到实际工作中都深刻领会到利用微媒体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和帮助他们会用并要用好微媒体,能够通过微媒体这一有力媒介工具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对教育者的要求,引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建立威信,避免出现“沉默螺旋”现象。

2.积极建设微媒体品牌阵地。当前,大学生对微媒体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很多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都在其中完成,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很多时候也通过各类社交平台进行表达。高校应当积极加强微媒体工作平台的建设,多管齐下,多方面入手,通过建设微博联盟、微信公众平台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结合高校和学生的特点,可以自主开发APP手机应用等,在加强为学生服务的同时,用心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在建设微媒体工作阵地的过程中,要重视品牌打造。只有形成品牌,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否则,即使建了很多微媒体阵地,也无法形成吸引力,作用也无从发挥。

3.重视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根据德国学者诺依曼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以下三个条件有关:一是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产生了共鸣效果;二是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产生了累积效果;三是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产生了遍在效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引起高校重视,可以说,高校的网络舆论是高校学生意见的晴雨表,也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高校网友的重要特征是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网络舆情也因此表现出政治参与兴趣高、维权意愿强烈、立场激烈等特点。”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时掌握学生中的舆论舆情,对各种情况加强研判,并针对性进行舆论引导。

4.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科技的进步,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手段日益丰富。微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更是便捷而迅速,相关信息形成的舆论发展十分迅猛,一个小事件很有可能通过网络的发酵而成为一场热门讨论的风暴。在微时代,高校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和方式更加丰富便捷,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通过网络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一方面通过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互相理解,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措施,实实在在地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5.坚持和强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网络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紧密相关。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立足于通过网络微媒体等工具或者只通过现实工作来开展,应当促使二者的有机结合。网络虚拟世界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必然有其现实根源,思想问题的解决始终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网络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网络教育也不是现实教育的“电子档”,我们应当熟悉掌握二者的特点,有机结合、有效统一,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