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参考资料>正文

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思想引领 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准确把握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健全责任体系,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14 年,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下,思政司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完善制度体系为牵引、以创新工作载体为抓手、以强化政策支撑为保障,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编写出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召开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会,推动形成可示范、可落实、可督查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二是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召开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场会,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贯彻执行,研究修订《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深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制定实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全年举办38 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共计培训辅导员骨干6000 余名,增加招收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名额,持续组织培育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四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会同中央网信办召开“易班”建设经验推广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联合印发《“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向上向善进行时”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成果网络巡礼活动、“道德力量筑梦基石”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校园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五是不断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 周年系列活动,启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建设《高校德育成果文库》和第二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制定印发思政课题管理办法,成立“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统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力量,打造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二、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近一时期,各地各校按照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部署,积极创新思路和举措,从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网络管理、宣传引导等多个环节入手,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体制改革简报》连续5 期刊发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进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教育系统工作,要求总结推广和积极宣传报道教育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地方和高校对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规律性把握还不够,对工作方法探索还不够。有的没有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的总体规划,在研究设计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中没有相关顶层设计和工作安排;有的没有深入研究把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简单地把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冠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名,导致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容易流于程式化、空洞化,不能入脑入心,在培育践行中还缺乏创新的方式方法,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还缺乏有效载体,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还缺乏针对性实性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要把握好机制维度。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举措。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场突击性运动,而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的工作部署对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完善管理措施、渗透融入育人全过程均提出明确要求。要长期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并产生预期教育效果,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纳入总体规划,逐步形成有资源投入、有制度保障、有督导检查、有成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要把握好融入维度。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塑造人的灵魂,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环节,扎根于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范畴里,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和方式,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层面。融入教育教学,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课程教材修订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老师能讲好、学生能学好的重点内容。融入社会实践,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理解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自身成长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坚定刻苦学习、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文化育人,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作校园文艺作品、研发校园文化产品等形式,积极拓展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的途径。

要把握好创新维度。强调贯彻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关键还是执行层面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在这个信息多元传播的时代,学生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思想形成受环境、经历、思潮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要不断创新理念和方法,研究教育对象的特征和变化,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加强分类指导。要加强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选树培育“身边的榜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些榜样人物既要事迹高尚,又要可学习推广,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要加强仪式感召。仪式的神圣和庄严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要注重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国庆、传统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发掘好仪式活动蕴涵的价值观内容,精心设置开展主题教育,让重要的仪式活动承载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要加强行为规范。要充分发挥制度规范的约束和导向作用,通过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学生守则、公约等行为准则,研究制定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行为的“正面清单”和约束错误思想行为的“负面清单”,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让学生在严格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三、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教育部会同国信办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各地各高校坚持积极利用和科学管理并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抓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与相关互联网管理部门的信息互通、工作互动的协同机制,共同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重点,不断扩大信息采集面和工作覆盖面,完善工作规程,形成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

抓阵地拓展。推动建立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形成“一体两翼”阵地建设新格局。着力
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连续七年开展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不断加强对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指导。

抓内容创新。推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网络应用和优秀文化作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共享。举办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比、“我的中国梦·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向上向善进行时”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成果网络巡礼活动,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道德实践榜样事迹。

抓队伍建设。推动完善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部属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工作体系,明确负责领导和职能部门,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在清华大学等7 所高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探索优秀网络文化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调动高校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立足长远作战略思考,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当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 后”,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适应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律,加强学习研究,找到符合教育规律和网络规律的结合点,找到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的平衡点,真正地把网络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学校网络平台与学生关系最紧密,学生看得多、用得多,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有效。要建设好网络教育平台,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黏合力,不断增加点击量和访问数。要进一步打造网络文化精品。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环境。要转换语境,转化表达方式,遵循互联网语言习惯,寓教育理念于生动故事,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把道理讲清楚。要发挥网络正能量作用。组织实施高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工作,主动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师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回应网上关切。

四、积极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是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文化具有辐射、提升和示范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大学文化作为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沉淀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学术传统,凝聚着大学的办学力量和办学追求,大学文化的软实力其实就是大学竞争的硬能力。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形式,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作用更加凸显。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文化和大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新情况:大众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消极保守主义以及文化品位的低俗化倾向,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层次和品位,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在内容层面上出现快餐化、娱乐化的现象;有的学校校园文化产品中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等等。要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要求,不断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积极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蕴涵。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文化起着关键作用。要在立德树人工程实施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把德、智、体、美诸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立意要高远。高校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承担着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顶天,体现价值导向及德育美育的内涵;也要立地、接地气,但不能低俗庸俗媚俗,要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各类活动,但其核心实质是文化理念及所传递的价值观。大学阶段的学习绝不仅仅只在课堂,要把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培育、智商的提升和智慧的形成统一起来,把对现实目标追求和理想理念的支撑统一起来,让青年学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更健康全面地成长发展。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最纯正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的即是文化的教化作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蕴涵,要坚持中国情怀、把握时代特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要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寻找遵循,进一步明确学生要学什么,我们要教什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教育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坚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打造“文化名片”。优秀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是学校的“文化名片”,能够生动诠释学校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统,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精神风采,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注重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学生社团、学术讲座、科研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网络社区以及新的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将继续进行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评选,着重考察育人成效、考察积淀与传承,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延伸、可发展的精品项目。学会讲好文化故事。故事往往是哲学的载体,故事往往离真理更近。要传播好校园文化品牌,把闪光点用吸引人的故事串起来,运用平易的语言讲好深刻的道理,积极塑造好大学形象。

五、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辅导员是高校中离大学生最近的人,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队伍规模逐步合理,岗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日渐优化,在一系列重要时间、重点时期、重要事件面前,辅导员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了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良好形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广大辅导员注重学习研究、注重方法创新、注重教育实效,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但仍有部分地方和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推动不够。有的地方和高校辅导员配备数量严重不足;有的地方和高校在辅导员选聘时“身份歧视”,影响了辅导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有的地方和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务职称晋升、工作评价考核上没有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有的地方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准入、工作评价、能力素质、成长发展等专业标准体系和培养培训机制还不健全,导致辅导员定位不明、职责不清、专职不专,多忙于事务性工作,制约了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影响到辅导员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聚焦问题,研究举措,推动落实。

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配备。教育部24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 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思路和原则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加强岗位设置。按1:200 配备辅导员的核心是岗位要按比例配齐。作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已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更加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每个岗位所需经费都有财政预算。

岗位的数量决定了队伍的经费与资源总量,有了岗位数,才能用来匹配资源、体现职责,建设经费才有制度保证。坚持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拔优秀的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及其他专业课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补充和配合专职辅导员工作,但必须要“以专为主”,保证主要力量必须是专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几支队伍全员育人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迈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下一步,要准确把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不断拓宽培养锻炼渠道,不断强化理论实践研究,扎实推进制度体系建设。这一标准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基础性文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和设计的重要参照和遵循。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结合工作实际,抓紧制订实施细则。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辅导员培养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完善辅导员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辅导员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规范辅导员工作职能设置,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注重辅导员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辅导员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督导检查。在继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的同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联合督查,推动编制、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高校辅导员岗位设置、待遇保障、职业发展等问题,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队伍建设水平。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实施,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研究制定科学的职业准入要求和严格的选拔程序。建立辅导员工作评价标准,坚持定性和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完善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辅导员工作。

六、切实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安全稳定、网络文化建设等几方面工作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和谐稳定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全力维护高校稳定,要重视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问题,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加强工作统筹,按照大党建、大思政的思路,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形成合力。

要更加重视和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这与近年来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今年要完成体现中国文化传统、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研制工作,设计开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网络测评系统,在招生考试、入学体检、心理普查、职前培训等各环节推广使用。建立“大学生心理状态实时监测分析与咨询服务平台”,实时分析学生群体心理状况变化特征和规律。继续培育建设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引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瞻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辐射推动区域和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交流、提高质量、提升水平。举办专题培训,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队伍发展。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成果的支持力度。编辑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强化对心理危机学生康复前后的跟踪调查,组织力量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提高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依法依规处理好校园突发事件。近年来,因学生意外伤亡导致家庭与学校的矛盾纠纷,已成为“医闹”之外的另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手段是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也是处置好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切实做好校内有关规章制度的设计、制定和完善,推动相关教育法规的“废、改、立、释”,确保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校内外矛盾处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推动破解学校安全、学生权益保护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构建在法治框架内妥善解决涉校纠纷、保障学生安全和权益的新机制。

七、深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今年的一项工作重点,要通过工程实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创新,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显著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

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定位是前提。结合当前教育现代化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着眼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确质量定位就是要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车间”的建设标准。要研究凝练大学生成长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深入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要求细化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从理想信念、学术研究、心理健康、身体素质、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方面研究提炼大学生成长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研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硬件建设指标体系,从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制度规范、条件保障、内容完善、方法创新、成效评价等各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硬件建设指标体系。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管理是关键。加强质量过程管理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围绕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相关重要领域,既要不断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素质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还要不断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施高校实践育人促进计划。试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党委部署、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实践育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形成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完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学雷锋活动和学习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计划。继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着力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探索和创新实践工作模式。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业绩突出、学术水平高、理论宣讲能力强的名嘴、名家,推出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影响力、说服力的名篇、名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继续培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搭建成果出版和转化平台,鼓励和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总结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指导并支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继续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性规律性问题研究。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保障是基础。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价测评,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供坚强保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动力机制、推进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系统设计、整体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青少年志愿服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管理、校园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用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完善优化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研究修订完善《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加大对各地各高校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力度,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持续开展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工作。建设若干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中心。加强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高校辅导员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建设,在平台建设、培训进修、课题研究、成果运用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型智库,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本文为作者在2015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培训班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分享到:
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