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高校治理视域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创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4年12月9日,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由“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课题组主办的“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专题研讨会”在西南大学成功举行。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山东、重庆、黑龙江、广东等省市教育工委领导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20 余所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安春元主持开幕式,研讨会由课题组负责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跃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这一主题,重点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讨论。

一、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谈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校、治教、治学,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包括大学章程、大学制度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一是高等教育改革如何用法治思维研究问题,如何用法治方式破解难题。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究竟什么是综合改革,从中央最早提出“有特色高水平”到高校的“四大功能”再到“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到“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建设再到“综合改革”,反映了党中央在不同阶段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和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一种思路。二是在改革从增量改革进入存量改革,从单一改革进入系统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如何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是综合改革的一部分,作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要提升质量内涵。进入系统改革以后,就要注重系统的联动性、轻重缓急的先后顺序、持续性影响等,在这方面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研究得多一些,因而要发挥专家学者们的智慧和力量。三是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的切入点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谈“三个自信”,反观学生教育管理的“自信”从哪里来?我们的教育管理与国外相比缺少标准、机制、内涵,这方面也需要深入研究。

黑龙江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东明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后,教育部已经做出了教育系统深化改革的部署。首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治理变革是必然趋势。其次,学生教育管理本身具有特殊规律,既要坚持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又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适时作出变革。最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终要体现在人身上,即人的培养。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旻认为,高校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大学的外部治理体系和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大学外部治理体系主要表现为“三个关系”的处理,即大学与政府、与市场、与社会关系问题,而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主要涉及到几个权力的结构关系问题,即大学的学术权、政治权、行政权、民主权、监督权的结构关系问题。因而大学治理体系的现状也主要表现为内外部两种结构关系的处理上。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郑萼认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学生教育工作中有关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足,办学活力还不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还不紧,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强等问题。为此,郑萼重点从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治理内部治理结构等五个方面探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熊晓梅教授的主题发言主要包括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发言指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等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问题。当前高校内部治理主要由于内部权力配置不当,例如学术权时有弱化,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等。在高校治理背景下,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趋势为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二、当前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

冯刚司长认为,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对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一是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如何加强学生工作设计。学生思想教育治理过程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怎么样?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中涉及到的学生权利机制如何建设。二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治理的一个根本制度不能动摇,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但是又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那么如何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三是现代技术手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如何运用。四是意识形态工作问题,这主要包括两大问题:首先是建,主要是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次是管,依法、依规管理,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对此问题做了发言,发言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几大任务,首先,学生工作如何准确定位问题,即学生工作的领域、边界等如何确定。例如民主管理体系中,学生如何参与民主管理,是管住学生还是学生自我管理。其次,学生工作职务的定位,学生工作如何与其他工作协调配合。最后,学生工作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题如何更加鲜明,学生工作如何打造更加新颖的品牌。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跃教授认为,在高校治理视域下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教育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多元整合。二是教育管理的方式行政化,缺乏民主协商机制。三是教育管理结构扁平化,缺乏立体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陈跃教授提出了构建学生教育治理体系的四点思考。一是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向学生教育治理观念的“三个转变”。二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学生教育治理体系。三是构架学生教育治理的科学决策机制。四是搭建学生教育治理的网格化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桂富强认为,当前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应该从更高层面来认识和考虑,一是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的“习时代”或“习常态”。这一时代具有“整治吏治、全面改革、依法治国、守住底线、复兴传统、吸纳各方”六大显著特征。二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结构被解构了,但是新的体系尚未形成。互联网时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核心在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建议从国家或教育部层面尝试引入大数据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结合本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两个命题,重点阐述了在高校治理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三个转变”和“两个不变”思想。首先现实学生工作面临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现代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怎么样?对学校的归属感怎么样?在校期间对学生辅导员的亲近感怎么样?二是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来说,学生工作、学生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怎么样?基于以上两个命题朱健认为首先要做到“三个转变”:即由管理、服务、引导转变为引导、服务、管理,寓管理于引导和服务;从原有活动和载体多一点,规则多一些转变为文化第一个层次、评价第二个层次、规则第三个层次、活动和载体第四个层次。其次要坚持“两点不变”:即文化传统影响对学生管理的“情理法”模式不能变;西方学生管理是法理情的管理层次,而中国高校的实际受传统文化长达几千年影响的情理法的管理层次不能变。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成从突发事件的善后与处理的实践维度做了主题发言。发言认为,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善后和处理日益复杂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群众维权意识高涨。二是高校校园立法工作的滞后。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具体事件的处理上难免会出现违法管理或治理的现象。三是制度建设滞后,当前处理高校突发事件主要依据是教育部12号令,但这个制度让利益对立面进行协商,实际上是二者的利益博弈,这与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出发点是相悖的。

三、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方法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专家学者谈到,从学校培养人的首要任务来看,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与教育管理相关部门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因而,学生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现实课题。此次研讨会专门请课题组邀请了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省级部门领导和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以及公共管理、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参加,目的就是为了相互启发、开拓思维、达到为下一步工作理清思路的目的。

陈跃认为,高校治理与高校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模式。高校治理是在大学主体多元化背景下,政府、高校和教师、行政人员、学生、校友以及大学所在地区的企业、社团、居民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利益等关系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及其过程。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振刚教授从软科学的视角作了主题发言,发言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这种总要求,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从理论角度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层次是人理。即从哲学层面明确工作使命;第二层次是学理,即从方法论视角进行系统思考;第三个层次是物理,即从理论策略视角运用专业理论创新工作;第四个层次是事理,即从保障机制层面开展实践探索,运用软系统方法论的分析思维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校治理体系。

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方法和路径

关于网络管理问题,研讨中大家认为主要在建和管,管的目的不是为了管死,而是如何依法、依规管理的问题。建的问题,一是可以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思想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时效性,可以借鉴网络大V的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二是网络应用安全的视角思考。比如如何抵御境内外黑客入侵思想教育管理网站,宣传、散布、渗透不法不良信息。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学校内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等。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在发言中指出,就重庆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基本上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根据重庆市教委每年对全市高校的抽样调研反映,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紧密交织在一起,因此从认识层面而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既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对象新特点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应对社会组织非法入侵网路、宣传、散布不良信息等的必然选择。

陈跃认为,在高校治理视域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搭建学生教育治理的网格化模式。首先,依托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其次,依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任务建立网格化管理团队。最后,建立各部门协商协作的互动机制。网格化治理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做到准确、快速、完整的交流和反馈信息,对发现的问题有效及时进行处置。

五、中国特色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探讨

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可以从内涵发展、提升治理水平的角度思考。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认为,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治理体系应该回到源头上来思考,即从大学的定义来思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在回答大学究竟是教育机构还是学术机构的问题,大学应该坚持教育为先还是学术为先的问题。大学的定义决定了高校治理的定位,大学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大学在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问题。

李向成认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大学内部治理核心是要规范高校自己的行为,维护学生和教职工的权利。当前高校章程中关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有些是不对等的,学生权利谈得太多,学生义务谈得太少,这种做法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容易养成学生的过分依赖性,造成学生管理工作者包揽一切、工作繁杂。因此,在强调学生权益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学生的义务,合理构建一种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关于大学的外部治理体系,由于学校和家长之间尚未形成充分的信任和良性互动,导致一出事故家长把所有责任推给学校,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比如由于害怕承担责任,高校的实践、实训工作推不动。因此,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互动模式。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金平教授认为大学章程的制定中存在的三个难题,向与会者阐述了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一是高校的权力的边界问题;二是学工系统尤其是辅导员的权力边界问题;三是学生参与治理的权力边界问题。针对这三个难题,代金平教授认为,现代大学的核心就是规范权力边界,而现有的大学章程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界定以上三个权力边界问题,由此导致高校治理实际上依然是人治模式,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依然存在无视法治、无视规章制度的现象。因此,可以从厘清权力边界入手,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包括内外部治理体系,切实厘清学校办学的责任边界,把校长从对学生的无限责任中解放出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夏初认为,关于高校治理体系建设关键在制度建设。一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大学章程建设。二是加强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逻辑联系。三是从制度层面上解决好学生直接、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使学生不仅会提问题而且更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吸取西方学生管理中注重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经验。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认为,中国特色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德治、法治和力治。首先,高校治理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高校治理改革中首先要回归育人本位,中国特色的高校治理改革也不能仅限于调整考核评价、改革教育教学,要从根本上来看高校治理改革的任务。其次,依法治校。其核心是规范各个主体权利义务关系。最后,竞争能力的导向体系。这是未来中国高校发展一个着力点,其核心有两点:一是要激发教授的学术、教育活力和动力;二是要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动力。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高德毅重点汇报了上海市实践探索的“德育一体化”建设经验。汇报指出“德育一体化”建设是基于五个方面的问题设计的,这五个问题如下。一是缺乏一个贯穿大中小学各阶段的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内容架构;二是缺乏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内容序列;三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外教育、网络教育等育人各环节缺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时时处处的德育空间尚未形成;四是教书与育人还存在割裂,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亟待提升,“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五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还缺乏制度机制合力,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及其综合运用有待完善。针对以上五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教委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并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课堂内外和网络空间横向贯通、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

冯刚司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研讨会达到了探讨问题、思考问题的目的。首先,研讨会选题具有前瞻性,很多问题还没有真正破题,但是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们集思广益成功破题,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为大学生工作体系、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其次,与会专家学者既提出了许多见解,也提出了不少困惑,这些困惑实际上就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现实存在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组织专家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持续推进,并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不断实现理论成果转化推广实践的良性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