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探析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高校是传播思想、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各种价值观相互交集并发生碰撞的地方,如何培养大学生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主动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为开创社会新风发挥积极作用,是当前高校德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能够以潜在性、非强制性的方式来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基本空间,承载了大学生精神的群体性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由价值理念、办学思想、文化底蕴、行为规范构成的价值观体系。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能够对学生道德产生潜在性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一、隐性德育课程中隐性物质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物质文化是通过校园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生态环境、活动场所、绿化美化、传媒文化等体现出来的,整洁素雅、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是经过学校长期的精心打造而形成的,学生身处其间感到舒适、快乐,就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便会产生主人翁精神,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校园美化不仅仅是为了美,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如果他们身处明亮洁白、卫生整洁的环境中,自然就不会乱扔垃圾,就较为注意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事实也证明,学生在美丽、清洁的环境中更易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从这一角度来说,美化校园也是为了美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有研究者认为,校园物质景观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对校园景观进行反复解读和体味,不但塑造了自身,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生活视野,而且造就了自身的品格。校园内用知名人士名字命名的大楼和场馆,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肖像、塑像,美丽的鲜花、翠绿的草木、整洁的道路,各种造型的花坛、草坪,这些环境因素既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中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又能启迪大学生们的认知,让他们更加懂得生活的美好、追求的价值、奋斗的意义、奉献的崇高等。

隐性物质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环境氛围的影响、习惯意识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休息、锻炼、娱乐、读书等活动均是在特定校园文化氛围中进行的,并受其感染熏陶,这就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及引导作用。

高校在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重视物质层面隐性德育课程的整体架构,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具体的物质当中。全面规划隐性德育课程,从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去考虑,使学校的隐性物质文化成为隐性德育课程。要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在规划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要全面考虑校园建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活动场所、绿化美化、文化传媒设施等对大学生全方位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当作校园的建设规划,要让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真正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二、隐性德育课程中隐性精神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隐性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化性的隐性德育课程中,这是以一定的校园文化现象或文化活动为德育内容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风和人际关系。校风是指学校在较长时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思想行为风气,是被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认同并遵守的精神结晶及文化理念。校风是高校自身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反映,是一所学校学风、教风、机关后勤作风的综合体现。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是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核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治校风尚和办学特色。良好校风可以振奋师生精神,规范师生行为,激励师生斗志,能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精神力量,能促成良好风气的形成,使学校良性发展,教育环境更优,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良好的校风会作为无形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能让学生受到校风的感染,并逐步适应校风的要求,自觉改良自己的行为。因此高校在设计隐性德育课程时,要注意从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总体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要通过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来引导,从精神层面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感化、陶冶、孕育。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充分发挥作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校园精神文化作用,努力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人际关系也是隐性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包含师生间关系、同学间关系、干群间关系等等。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利于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进一步的激发。良好的关系能满足学生对爱、关心、尊重、民主、平等的需要。学生既从教师、同学、领导、职工那里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大家的爱护、理解、支持,在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时也会增添动力,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也会更从容些,而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大学生加强与人的交往,并在交往中学习、提高,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隐性精神文化具有陶冶情感的作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非常重要。人们对事物好恶、爱憎的体验和态度就是情感,情感是不能灌输的,它的产生和培养需要一定的情景。而隐性德育课程正是通过制造和引导出有益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论道而不说教。

三、隐性德育课程中隐性制度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不成文的制度以及某些成文制度对学生产生的间接、内隐的影响。隐性制度文化集中反映高校的教育管理思想及理念,它的构成因素是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学校的制度将规范并影响全体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习惯及工作生活态度,它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价值体系要通过规范行为变成人们行动的准则,并指导人们的具体行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同样需要可操作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我们要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融进校纪校规之中、融入日常的行为规范之中,使之形成具体的行为准则,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隐性德育课程中的制度文化,能规范、引导和调整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严明、理性的校规校纪,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制度,既有刚性的规定,又有柔性的引导,制度文化能体现学校决策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一所大学如果只重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中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不良思想就会滋长,就会出现纪律松懈、秩序混乱的现象。因此,高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既要抓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还要抓好制度文化建设。高校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构成其制度文化,组织制度由教学、管理和党群机构等组成。管理制度由学生管理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和财物管理制度等构成。我们要对制度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使制度文化所蕴涵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当然,制度毕竟是带有强制性的,如果管理者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让被管理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那么我们所制订的制度就失去了意义,这种隐性制度文化的良性影响作用就被淡化了,这也不是我们制订制度的初衷和本意。执行制度的管理者一定要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要充分体现制度本身的隐性德育课程因素,改变生硬的工作方法,将教条化的管理变为人性化的管理,在管理中要注意与被管理者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要体现制度本身所内隐的对被管理者的积极意义和人文关怀,体现对大学生真诚的理解和关爱,先动之以情然后才晓之以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制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律行为,这将有助于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隐性德育课程中隐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其物质基础,以网络语言为其惟一的载体,并在一定规则和制度约束下所创造的以网络信息、网络理念、网络精神等为基本形式的精神产品。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正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所改变,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又多了一条便捷的渠道网络,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个性发展愈来愈被网络文化影响或改变。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我们应加深对它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厘清网络建设与校园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突出网络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网络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互联网上能自主交往,能公平占有信息,时间快,互动性强,其开放、平等、快捷、互动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往和学习平台,也成为隐性德育课程重要的载体。但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建立了新的平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世界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也让传统道德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构建隐性德育课程时,注意整合传统道德和网络文化,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注意在网络活动中践行传统道德的要求,要让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阵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努力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让网络文化有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作用,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纳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及内容。当代大学生通过隐性德育课程所获得的价值观对其智力、行为发展、生活以及未来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视并充分利用隐性德育课程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