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兴学强国 立德树人 传承创新

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灵魂,只有精神富有的大学才能够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追寻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是在中华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100多年办学实践过程当中逐步积累和凝练的。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文化成”思想,又融通了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面结合天津大学办学118年所形成的大学精神,谈几点认识。

一、兴学强国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元始

天津大学的前身为北洋大学堂,创建于清末的1895年,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先河。中国现代大学不是自生、自为之物,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北洋大学诞生于甲午战败、国运衰微的晚清时期,为了“兴学强国”的使命而创建。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笼罩在危难之中。为了救亡强国,盛宣怀奏请清政府在天津设立北洋大学堂,在奏折当中,他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兴学强国”主张。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建立,管学大臣张百熙在拟设京师大学堂的奏折中也明确提出:“为富强致治之规,朝廷以更新故而求之人才”。其后,建立的各省立大学堂也都以“兴学强国”为建立目的。山东大学堂提出“兴学以培才”;浙江求是大学堂提出“国势之强弱在乎人才”。各大学堂表述的办学理念与北洋大学堂“兴学强国”精神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兴学强国精神”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元始。虽然“兴学强国”的呼声首发于北洋大学堂,但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初创时期共同的精神诉求,更代表了被侵略、被压迫情况下的中华民族的整体诉求。“兴学强国”是中国现代大学百余年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得大学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成为引领中国大学前行的风骨。

旧中国反抗侵略,追求光明,中国的大学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以反帝、反封建的行动践行“兴学强国”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学积极投入到“科教建国”的事业中,院系调整中仅天津大学就调整出了23个系组,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天津大学积极投入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之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百余年来,天津大学始终以“兴学强国”为己任,将“爱国奉献”作为光荣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上下求索。“兴学强国”精神和中国的现代大学同时诞生,是中国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之梦。

二、立德树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根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德育”放在了高校育人的首位。大学是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场所。我国传统教育注重“修身明德”,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而西方现代教育则更多地强调“科学理性”,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在学习西方现代大学的基础上,我国建立起现代大学,西方工业文明的知识成果,代替了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经过100多年的教育实践,一些负面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它加剧了大学教育工作者技术化和非教养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了人才培养的不全面和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时代强烈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兴学强国”的时代内涵应该怎样发生变化?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形成怎样的特色?作为根本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应该如何进行?这些都是时代提出的命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这是首次在我们党的代表大会上将其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对于时代命题的解读。它超乎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上,从人的科学发展的视角和高度,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的方向。

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原则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即是指高校教育不仅仅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做一名有精神追求和高尚灵魂的人。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德”是人成才的基础,也是衡量人是否成才的标准。因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立德树人”要从文化的视角考虑如何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既要考虑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时代文化的创新,使大学培养的人才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力军。立德树人,培养“有志青年”是高校的时代责任和根本使命。

三、传承创新是中国大学精神丰富与发展的不竭源泉

人类的发展史实质上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史亦然。清末,中国现代大学萌生,便开始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北洋大学堂提出“采用西制,兴学树人”,以中国教育从未有过的全球视野,向西方先进教育学习,“兴学强国”为民族复兴服务;京师大学堂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佐以西方文化,实现教育改良;山东、山西等大学堂提出“会通中西”,中学、西学同校办学在比较中发展。各大学多样化的探索实质上是对于文化传承之路的寻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国的大学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精神,如北洋大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精神、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精神等。各校具有的独特的办学精神,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中的又一次文化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精神赋予新时代新的内涵。如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我党实事求是精神相契合,增添了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崭新内容。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文化建设逐步进入了一个文化自觉的新高度。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党和国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赋予了中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责任。

中国的现代大学在民族危难时崛起,大学精神随之诞生,今天我们又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传承创新中凝练出符合时代呼唤的新的中国大学精神,指引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做出史无前例的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