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参考资料>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大学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具有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新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提出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从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过程。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战略任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应地提出来,从构建和谐文化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地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则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从国家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上的战略角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应有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是我党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一般的抽象,也提升了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认识的新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关系的价值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价值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已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深化到价值层面,已经从真理性认识深化到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归纳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论述的基本内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的凝练与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马克思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这三个层次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原则,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是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提炼出最核心的、最简洁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引领、精神动力、道德基础,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与价值导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升华。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党要坚持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信,也包含着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建设中的三重定位

大学生应是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群体。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在他们成长的时代,在理论上,正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形成的时期;在实践上,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时期;在思想建设方面,也是我们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期。大学生作为青年最主要的群体,他们理应是主流价值观的承担者。根据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97.9%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95.2%的学生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自信逻辑地包含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自信:当代大学生具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大学生也是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大学生也面临着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时期,社会上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对其产生作用,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水平低下、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这对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重要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想性,是引领未来的。青年是属于未来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正好规划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建党一百年时他们30岁左右,建国一百年时他们60岁左右。现在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已达26.9%,大学生已占同龄人的四分之一;当代大学生将是未来三十年中国社会各行业的骨干与中坚,尤其是在科技、文化、管理等各个层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

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握的两个关系

(一)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观念

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指用简洁的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形式,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指实际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价值观。关于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三个倡导”的表述,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如颜晓峰、张凤莲为代表,他们认为这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形态的表述方式。另一种观点如申维辰为代表的认为是进一步凝练的原则,是一种开放的表达。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是共识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相比较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待而言,其内容应该可以再进一步的抽象,因此,这24个字,应该是我们党在现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最新结果,也是进一步凝练的基础与原则。但如果是一种原则,而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表达,往往有人就会有困惑,认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都不确定,对人民群众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教育就是一个伪命题,无法操作,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理论家或思想家的凭空创造,而是大多数人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自发认同基础上的提升与抽象。每一个人都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基本价值评价、价值目标、价值理想,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共同经历的社会实践,会形成大多数人观念和思想中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根基,没有这一根基,就没有形成共识的心理期待与心理基础,再美丽动听的词汇都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其次,虽然在十八大之前我们党没有明确地表述过社会核心价值观,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直是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遵循的价值标准、价值理想与行为尺度,也一直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里,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基本界定。正如有的大学可能没有凝练出具有共识的校训,并不意味着这所大学就一定没有大学精神,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就没有受到大学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一样。当然,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自发认识更宽泛、具有不系统性和不平衡性,而“三个倡导”体现的是当前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的“最大公约数”,这一“最大公约数”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共识,但又是对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认识的概括与抽象,本身就有凝聚共识,提升认识的作用。也就是说,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今天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我们党一直培育与践行的阶段性成果,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的阶段性体现,因此,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提供新的起点。

再次,从认识论上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相互促进;需要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到理性具体的多次重复。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如1675年牛顿提出光的粒子性,1678年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而爱因斯坦在1905年才提出光量子或称为波粒二象性更高意义上的抽象概括。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提炼需要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完善。“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种核心价值观总是需要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圆熟的状态,并逐渐实现社会化、大众化”,但阶段性的成果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律性认识,具有指导性与引领性,阶段性成果是我们达到更深与更高层次认识的阶段与基础。为此,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是有可能、有意义、有必要的。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学习教育之间关系

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学习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双层任务,我们必须从两者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两项工作的不同侧重点与相互关系。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观是指价值主体对客体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也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社会主义的价值回答的是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存在、发展和实现自身解放所具有的意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和认同;价值是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有具体价值、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之分。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体系是整体的,体系内部的联系是有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普遍的、本质的意义的认同系统,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整体的理论系统。十六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四个层次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理想、社会导向、道德准则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丰富、多面的内涵。这“四个层次五个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界定,但不是体系的全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应包含对各部分内涵的内在逻辑与基本价值精神的认知。每一种文化有自己的精神理念,每一个价值体系也应有自己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贯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对核心价值体系更一般、更本质、更简洁的抽象。确定核心价值观就能够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更为集中的价值基础,就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建设提供导向与引领;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使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价值表达,更容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抽象;也就是说,从一般与个别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深层次的本质,是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深刻的一般;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的概括与最简洁的表达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稳定,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丰富、更具有发展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认同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我们党长期的任务。所谓“建设”其一是指理论体系自身的建设,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内在逻辑、具体内涵的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二是指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与丰富理论;三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设,提升引领能力,正如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重点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学习就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重在理论武装,重在理论掌握群众。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提供基本价值依据,获得理论、精神和道德的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核价值理念问题,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更为明确的价值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建设的重点在于凝练以及对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论证。其更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培育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识,践行就是要外化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重在凝聚共识,树立价值标杆,提供精神旗帜;重在群众掌握理论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路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方式

不能忽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的必要性,特别是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对所有的群体都一样的简单化、通俗化。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高理解力的特殊群体,只有掌握彻底的理论,才能用理论解决思想问题、把握社会的本质;大学生也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必须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

要处理好知识灌输与价值认同的关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新途径。价值认同需要知识体系的支撑,但价值观的形成与转变又不是遵从简单的知识教育的逻辑,认识只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逻辑起点,必须坚持知与信统一、知与行统一,探索信仰教育的新路径。要了解当代青年的真实需求,注重个体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主动反思、参与社会实践等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把渗透教育与灌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和个人品质,并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感知与了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通过校训的凝练、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坚持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相统一,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教育的重要作用

要改变主流的价值观以传统的方式传播,非主流的价值观以现代的方式传播的困境。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特别重视网络文化与虚拟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环境净化,加强网络的制度与法律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正向的网络文化资源。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校园网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约束与引导相结合、规范与处罚相统一,使学校的校园网络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大学生做到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的有机统一;积极扶持大学生网络社团并加强管理与引导,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成为网络文化的生力军;重视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如官方微博、红色博客。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辅导员要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善于正视、辩证比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和行为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想性与导向性,如果就是社会现实,就失去价值观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就没有凝练的必要。必须引导大学生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之间区别,正视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正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多地引导与组织学生通过服务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深入生活了解国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优先存在、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起来的,当代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无法避免要在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中实现。要引导大学生多学习历史。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和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要从历史中获得正确的方法,学会在辩证比较中坚定“三个自信”。要使大学生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不仅成为中国现实问题的发现者、评判者、更成为发展难题的破解者,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作为对大学生的要求而且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

分享到:
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