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当前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的几点建议

2013年年初,我国著名高校复旦大学黄洋同学遇害事件再次引发社会舆论的严重关切:我们的年轻人都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一个有幸进入国内名牌大学深造的学生为何能对自己舍友下如此毒手?犯罪嫌疑人对于受害人究竟怀有怎样的深仇大恨以至于非要使用极端的手段置对方于死地?这一事件的发生,让许多人再次联想起近几年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和记忆的云南马加爵案、陕西药家鑫案等恶性大学生犯罪案件。这种价值迷失的现象不仅在少数大学生中间存在,在部分中小学生中间也存在,在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反映出来。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假疫苗事件、违规排污事件,诸如此类、层出不穷的公共食品和环境安全问题,说到底是有关当事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是当事人将个人的或小团体的利益摆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而将他人的安全、健康以及子孙后代的福祉置于脑后。这些问题集中反映着当前我国社会严重的价值失序和价值危机,它们的不断出现是国家的耻辱和人民的灾难。应当说,社会价值失序和危机的严重程度已经不能容许社会舆论再将其看成是特殊情境下发生的个别事件,也不再能允许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所谓 “必要代价 ”来搪塞,更不能用一种鸵鸟心态来对待。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必须抛弃对于此种现象的旁观者心态,必须承认我们这个时代所犯下的错误,必须肩负起改变这种状况的责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来开展社会价值的重建。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教育学的立场来看,这个时代的教育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教育,引导并帮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追求一种正当的生活。

一、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必须重新阐明教育的价值意蕴

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引导和限定。没有明确价值教育意图的行为根本谈不上是教育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价值教育,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包含着价值教育,都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忽视和遗忘价值教育的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或完整的教育。但是,如今称之为学校的教育机构,却并不必然地实现教育的价值意蕴。学校价值教育任务实现与否,是以广大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和家长以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人能否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意蕴为前提的。如果人们在自己的教育观念中还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意蕴,还只是将教育看成是单纯升学或就业的预备,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还只是关注孩子各个学科可以量化的成绩分数或就业率,那么教育的价值使命如何能够完成,教育的价值意蕴如何能够体现?如今提出 “价值教育 ”这个概念,不是要在已经非常繁忙的学校工作之外再创造一个教育新名词,徒然增加学校的额外工作负担,而是要通过这个概念唤醒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生交往、校园文化活动中本该体现但事实上尚未体现或至少尚未充分体现的价值教育意识。每一个教育者——从一线校长和教师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和政府部门的督学——都应该意识到,学校不仅仅是青少年前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青少年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学习价值、践行价值的场所。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青少年增强了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价值,青少年才能够知道何谓正当的生活,才能真正地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个体和社会的财富。

二、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看法或观点,是指导教育实际工作的重要认识条件,也是评价实际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标准。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如果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出现问题或发生偏颇,教育实践也难保能够中道而行,难保不迷失方向。如今,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教育界内外所持的具体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界认真分析、讨论和反思。只有通过分析、讨论、反思甚至争论,才能够丰富人们关于教育价值的认识,才能够就这个时代应该树立的教育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当前我国教育及其改革的价值共识是什么,时代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共识,怎样才能够建立最低程度的教育价值共识,这些也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宣示了一些价值共识,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其精神。不管怎样,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多样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造就学生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以牺牲学生的丰富个性和终身发展为代价;好的教育一定是践行平等、尊重、民主、公平等价值原则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或学业成就——都能得到平等和公正对待并因此能够积极、主动和健康成长的乐园;好的教育一定是造就有丰富人性的公民的教育,在个性培养、社会性形成以及人类类特性唤醒方面保持一种内在的关联,而不是把培养个体、造就公民与涵养人的类特性割裂或对立起来;好的教育要促进学生丰富的学习和发展,其中价值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核心部分,它既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条件,又与健康人格及正当生活方式的养成相关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部分。如果广大的中小学、社会公众及家长对于好的教育、好的学校的看法依然停留在高分数、高升学率、高就业率等这些外在指标上,不关注青少年自身的全面、健康、多样和可持续发展,不关注人格的养成和公民的形成,“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口号而不是行动。

三、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一定的价值是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产物,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和普世的价值。一些价值范畴在许多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虽然都受到重视和强调,但是就其对个体或集体行为的要求来说却不尽相同。例如,尽管每一种社会文化都高度重视“爱”“责任”“正义”这些价值范畴,但是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却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在一种社会中称之为“爱”“负责任”或“正义”的行为也许并不能得到另外一种社会文化的赞誉。因此,开展价值教育,就不能单纯从抽象的价值原则出发,不能不考虑社会的情境和时代的特征。为了应对当下存在的社会价值危机,有些人大力提倡传统价值教育,或主张借鉴西方价值教育的优秀经验,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有其合理之处。毕竟,价值教育不能从零开始,教育者必定要从优秀的价值传统和西方的价值资源中汲取养分。但是,教育者绝对不能无视时空的变换而对传统价值和西方价值照搬照抄,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实际和未来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优秀传统价值和西方的价值文化加以转换、整合和创新。例如,当前许多中小学热衷于搞“感恩教育”“孝心教育”“礼仪教育”等,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相关的格言、故事和行为规范,赢得了一些家长的赞誉和媒体的关注。但是,说实话,这些源自传统文化的价值范畴及其教育,如果不自觉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文明”“富强”“公平正义”“民主 ”“爱国 ”“敬业 ”等的教育相结合,就有可能演化为非常消极的东西,对青少年的价值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的价值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旋律,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和价值成长规律,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只有这样,中小学价值教育才能真正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造就未来优秀的社会主义公民。

四、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必须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作用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任务的执行者,是教育环境的创造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发挥,他们当中蕴藏着无限的热情和创造力。大量的经验事实表明,即便在目前这种中小学价值教育普遍薄弱的情况下,一些学校、一些班级的价值教育工作也依然做得有声有色,学生良好价值品格的养成也受到积极的关注,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学生的价值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有的教师以赤诚的教育之爱来唤醒和培育学生心中爱的情怀,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如何去爱以及如何把小爱变成大爱;有的教师把尊重贯彻到师生交往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不是一种做人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事关人格尊严的价值原则;有的教师非常重视责任感的培养,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感的未来公民;有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自觉践行“自由 ”“民主 ”“公正 ”的价值原则,用 “自由 ”“民主 ”和“公正 ”来促进每一位学生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建立自由自觉的班级纪律,激发他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培育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的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环境意识、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意识。广大教师丰富多彩的价值教育实践充分表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价值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只要唤醒了广大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只要他们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协调、多样和可持续发展上,只要他们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师生日常交往中自觉践行正当的价值原则,或者简而言之,只要他们立志 “做价值教育的有心人”,努力地像重视学科教学那样重视价值教育,中小学的价值教育状况就一定能够得到切实加强和不断完善。

五、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必须在继承基础上

不断创新价值教育的主题、途径与方法价值教育,并非始自今日。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学校教育体系都自觉地承担起向青少年一代进行价值教育的任务。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有着自己优良的价值教育传统。远的不说,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主流价值观教育,像建国初期的“为人民服务教育”“五爱教育”“节俭教育”以及 “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以及进入 21世纪以来普遍开展的 “理想教育 ”“国情教育 ”“历史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都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对于青少年学提出的价值要求。这些主题和经验都需要加以认真总结和继承。从开展价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根据价值教育主题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摸索和创造了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如开展价值教育的主题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教育思想、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价值文化、在价值教育过程中强调知行统一、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培育初步的民主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 “义务劳动 ”或志愿者服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校园网建设价值教育虚拟平台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价值教育的主题、途径与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以求价值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就主题来说,除了传统的政治价值(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道德价值(如节俭、诚信、友爱、敬业等)之外,像平等、人权、民主、公平正义、文化宽容、全球意识等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价值也应该纳入中小学价值教育体系中去,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就途径和方法而言,我们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一些传统途径和方法发挥作用的条件与环境,提高其效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基于新的社会、技术、文化和教育背景,创造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特别重要的是,在创新价值教育途径与方法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积极、自主和平等参与,不要将其作为价值教育的客体,而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价值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六、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必须主动与家长开展密切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这个观点用在价值教育领域也是非常合适的。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不仅是孩子语言、社会和初步的知识学习的环境,也是孩子最初的价值学习的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及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都对孩子的价值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如何接人待物而学习接人待物,通过体会父母如何选择行动的模式而学会选择。孩子在价值思维和判断方面与父母的相似程度就如同他们在外表、形体上与父母的相似程度一样,是令人惊异的。自私的家长一早就在孩子心中种下自私的种子;节俭的家庭自然会教育出同样具有节俭习惯和精神的孩子;在民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遇到有不同意见时,知道如何去鼓励交流、讨论和寻求共识;专制的家庭只能培养孩子唯唯诺诺的奴性与骄横跋扈的毛病。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价值成长中积极的或消极的方面,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成长于其中的家庭的整体价值氛围。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各自家庭整体价值氛围的状况。中小学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不可不关注其在家庭中的价值学习以及各自家庭的价值环境,不可不与他们的父母就具体价值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主题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不可不最大限度地鼓励家长的参与,并努力赢得家长的支持。无数的经验证明,在价值教育的事务上,学校不发挥主导作用,不千方百计地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不在价值教育的主题和方向上与家庭达成一致、形成合力,是不可能取得成效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可能有的校长或教师会担心:家长会在价值教育问题上与学校取得共识并开展合作吗?现在的家长是不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升学、就业甚于关心他们良好价值品格的养成?这些疑虑其实是不必要的、多余的。一些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的经验也表明:家长对于孩子良好价值品格形成的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升学竞争力和未来就业状况的关注程度;每天让许多家长感到苦恼甚至伤心的事情除了孩子的不良学业成绩外,还有孩子在个人生活、与父母交往、与同伴交往以及其他社会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态度、行为和价值取向。学校教育者应该坚信: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是学校开展价值教育的同盟军;主动与家长在价值教育问题上开展密切的合作,是提高价值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七、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必须辩证地看待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要素。社会的文化环境及其所表达的价值偏好、流行的价值潮流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价值成长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也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从学校教育视角来看,一些教师倾向于认为当前社会文化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多是消极的。所谓的 “5+2=0”或“5+2<0”(五天学校的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或社会教育,其正面的效果等于零或小于零)公式形象地说明了论者对于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负面评价。对于这种看法,我们需要冷静和辩证地分析。客观地说,当前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青少年的价值成长来说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但同时也有一些积极因素,两者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消极因素而言,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腐败、腐化和腐朽现象,特别是一些在青少年中有巨大影响的各界精英和明星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方面扮演了负面的角色,放纵情欲、唯利是图、崇拜物质、沉溺感官享受、漠视公共责任、践踏基本价值、疏远主流价值等现象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对青少年的价值成长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不是社会文化环境对教育影响的全部。

社会文化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或态度,而应该帮助学生从负面事件中明确责任,从积极事件中找到榜样,从真实价值难题的思考中辨明生活的方向。也只有这样,价值教育才能摆脱空洞的说教,充满现实的力量,在一个文化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引导青少年学生过一种正当而又智慧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