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

近年来,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经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促进现代德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功能上的契合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表明一切文化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文化在“化人”的过程中,隐性地执行着德育的功能。而文化之所以能“化人”,离不开德育这一内核,德育的目标实质上是把一个人塑造成属于特定文化群体和文化环境的“文化人”。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1.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

德育是以人为对象的一项实践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人才成长的正确政治方向,培育人才的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人才的人格完善,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先贤们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深厚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索,在现今同样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除了具有德育、智育功能以外,还具有体育、美育等特殊育人功能。以体育功能为例,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既能够强身健体,又能磨练意志,其精髓是和谐、养生,富含中国特有的体育人文精神,比如太极拳就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注重内外兼修。现代德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可以进行互补。

2.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

“德育的导向功能,一般是指德育的性质、原则、内容、目标、方法与成效对社会发展进程和公民素质提高具有的重要引导与定向作用。”[2]德育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等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都与德育有着很多的契合之处。从价值导向功能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人本、和谐、整体、进取等基本精神与现代德育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从目标导向功能来看,德育自身的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在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格等,而这些在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类似的目标指向;从行为导向功能来看,德育通过树立具有群众基础又对群众具有感召力的先进榜样,引领人们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而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记载的优秀历史人物和事迹,无疑具有很强的行为导向功能。

3.二者都具有凝聚功能

德育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共同理想教育等把分散的个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尤其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通过德育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具有特殊的民族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力;大一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文化的包容和整合特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中华文化所包含的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规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现代德育必须重视利用和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功能。

4.二者都具有传承功能

现代德育虽然致力于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质,但离不开继承传统德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只有在传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更符合国情和本民族实际。同样,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经时代风雨的洗刷还能流传下来,也得益于它的传承功能。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优秀人格等等,一方面通过历史不断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德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所以说,现代德育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要得以继续传承和弘扬,也离不开德育。

二、内容上的契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其中的许多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与现代德育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1.“三观”教育的契合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最根本的内容,整个德育如果不着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其他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世界观教育在于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幸福观、荣辱观等,人生观教育在于引导人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人生道路等,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苦乐、公私、荣辱等问题给出了很多精辟的回答,都有利于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在于引导人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诸如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无不体现了一定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2.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德育的主旋律之一,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传统文化教育也包含在内,与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事实上,爱国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贯以始终的鲜明线索。对于如何爱国,许多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洋溢着爱国精神的教育篇章,比如从陆游所说的“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可以看到爱国要如爱家乃至甚于爱家;岳飞所说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就是说爱国就要积极作为并有益于国家;顾炎武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爱国应该不分等级,人人有责,等等。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集和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使我们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

3.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的信任感。人不能没有信念,没有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理想则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都不能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在儒家文化中,“克己”、“礼让”、“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理想信念的范畴。另外,从大量古代的“家训”、“家诫”来看,历代有识之士都高度重视对晚辈、子孙进行立志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在现代德育工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的教育,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教育,等等。理想信念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4.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契合

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是现代德育的基本内容。在社会生活方面,培养和倡导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在职业领域,培养和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在家庭生活方面,培养和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和倡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等个人品德。这些德育内容在传统文化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在社会公德方面,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家庭私德方面,儒家更是强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同时,儒家进一步把社会公德与家庭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号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认为人们不仅应该在家庭生活中成为富于亲情、注重天伦的“慈父孝子”,而且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成为诚信正直、关爱他人的“志士仁人”。至于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等更是传统文化中一再倡导的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

三、载体上的契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除了与现代德育在功能、内容上有所契合以外,在载体上同样也有契合性,一些相同的载体是连结二者的最明显的桥梁。主要有以下几种载体:

1.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就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名胜古迹,像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等。漫步在这些名胜古迹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可从中感悟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无疑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最直观的载体。事实上,名胜古迹的价值远非如此,今天,随着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挖掘,许多名胜古迹已经成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基地,成为了激发青少年学生和参观者的爱国热情、陶冶人们高尚情操、振奋民族进取精神的活生生的德育载体。

2.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场馆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发轫于人类社会对文化遗存的珍视,自诞生以来,其功能在最初收奇藏珍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最终成为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重要的公众性社会文化机构。”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随着现今博物馆外延与内涵的不断扩展,它在文化传递、传播方面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是吸收了不同历史时代文化精华的具有高品位的传播;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利于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系统的联系和稳定的文化接触。当然,博物馆除了是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外,也历来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因为一个博物馆如果不能通过社会教育去为社会服务,那它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博物馆,社会教育理应成为博物馆的生命线。而且,这种社会教育,绝不应仅仅是历史文化知识的展示,更应该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一种陶冶,是一种德育教育形式。其他文化场馆亦是如此。

3.文化书籍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和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出版大国,我国的书籍种类繁多,文化书籍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最普遍的途径。阅读文化书籍除了能让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外,还能让人明白事理,增强能力,陶冶性情。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往往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内化书中的丰富内涵,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所以,文化书籍无疑是德育的又一个重要载体,而且这个载体对于自我教育的意义尤其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文化书籍作为德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适于庆祝或祭祀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沉淀的产物。我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比如除夕、春节、端午、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都分别有不同的意义和表达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中秋节也以家庭团圆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对孝道的重视;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就是纪念屈原,彰扬他的爱国主义,这表现出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等等。总之,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故事背景和传奇,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德育价值,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德育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德育资源。

5.大众传媒

当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进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其传播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中深邃、厚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给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基础,古代文学和历史中的大量素材更是影视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扮演起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央视热播的《百家讲坛》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此,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已成为一种现实趋势。另外,现代传媒载体的不断发展,不仅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而且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在社会道德的引导、监督、宣传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表现出了很强的德育功能,使其成为现代德育非常重要的载体。

6.艺术载体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北方各地的秧歌、京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南方的昆曲、黄梅戏,西北地区的秦腔,新疆和内蒙古的民歌,西南地区刘三姐的山歌,各种各样的古代诗词歌赋、绘画、剪纸、雕刻、制瓷、陶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些艺术资源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学习和欣赏艺术的同时加深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比如,书法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并富含德育因子的艺术形式。在许多传世书法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家不仅字要好,而且修养也要高,就像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所以说,这些有形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德育提供很好的视角,在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寓教于乐,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增强德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扩大德育的效果。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认为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