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容易进人道德困境的曲折阶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作出适合时宜的改变。

社会转型: 离校师德建设的背景和动力

当今中国社会是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态过程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 包含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它的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分化、世俗化、传播媒介的扩大, 文化和教育的提高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不是亘古不变的, 其内容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动态的改变, 传统道德往往会受到冲击,最容易出现道德裂变问题。因此, 社会转型是师德建设的大背景和动力, 它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师德建设方面就要作出相应的自我更新和调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髙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于2011年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以教人〔2011〕11号印发。《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 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教育部随之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划出被称为“ 红七条” 的师德禁止行为。这反映出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日益重视,并作出了更深的理性思考和尝试。

当前离校师德建设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

对师德的理解直接决定着在教育实践中对教师培养的思路。当前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有这样两种倾向: 第一, 过于强调对教师的“规训”。就是学校一搞师德建设就成了自査自纠,成了思想作风整顿。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路就成了给教师提供一些几准几不准的行为规范, 并且用惩戒的方式保证教师遵守行为规范。学校对于教师过于注重行为上的规训, 这源于对师德的理解过于狭隘和表面, 将师德和规范等同。师德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德性, 二是规范, 当然这两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实践中过于注重对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 而忽视将规范如何内化为教师的内在德性, 正如西方现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所说: 道德最根本的意义是内在的品格, 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则。將高校师德狭义的理解为是教师应遵从的一种行为规范, 将师德和规范等同, 会导致教师对师德的一种本能排斥, 教师会认为师德就是约束自己、限制自己的条文规范; 第二, 过于强调一种“单向的道德”。从道德的产生来看,道德应该是自我价值和他人需要的统一。叶澜指出,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师德亦不例外,师德的作用指向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但在实践中, 存在着一种牺牲的道德, 即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利益基础上的一种道德, 也因此导致了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管理层的冲突、矛盾。

促进教师内在生命成长: 高校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师德建设的内在机理是帮助教师形成内在的精神结构,最终形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髙校师德建设不应成为对教师的一种禁锢,一种限制, 而是一种帮助, 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教师在职业倦怠中找回对工作的激情, 帮助教师自我实现和形成职业幸福感。有了职业幸福感, 才可能真正地将教书育人当作乐趣, 当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作一种生活方式。高校师德建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人文关怀, 教师内在生命状态、职业幸福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敬业、悟业、乐业的程度, 也蕴含了教师是否具有健康人格的魅力以及不断自我创造的能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 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与不安。高校教师是助人的职业, 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 面对繁重的工作量、长时间的消耗, 以及育人的繁重性, 使得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其他人群大。只有把教师内在生命成长、教师幸福能力提升当作高校师德建设的根基时, 教师才会散发教书育人的热情, 用自身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使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转型期提高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策略

1.提升师德建设的内容

师德建设的内容是师德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 为保证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在师德内容方面要避免低水平重复。一是要与教师碰到的现实疑难问题相结合,这样师德建设才不会流于形式; 二是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离开专业理念和能力去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苍白无力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的劳动对象一"学生跟以往的学生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复杂性, 这种变化必然要求髙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2.扩大师德培训的对象

在师德建设的对象方面应避免单一性和笼统性, 各个相关因素应该形成一种合力, 共同促进髙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一是在师德建设上既要针对教师层面提出要求并设计干预措施, 同时还要重视其他相关因素的建设; 二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师德建设。老中青三个阶段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状态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师德建设。

3.完善师德的评价方式

(1)平价回归到教学生活中来

师德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得以体现的。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指导论文等每一个环节中都凝练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评价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应回归到教学生活中来,回归到与学生的相处中来。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时, 可以进行细化评价, 例如评选备课最认真的教师、上课最有吸引力的教师、论文批改最认真的教师等。

(2)以有效的活动为评价的载体

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 学校都进行了很多活动, 但相当一部分都流于形式, 教师并没有产生内心的认同, 反而普遍觉得空洞, 对自己的师德提升没有什么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开展的师德活动的有效性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最重要的前提。

(3)提倡正面的舆论导向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舆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目前在舆论方面, 个别教师做出的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经媒体的疽染, 以偏概全, 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 也就间接导致教师形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滑坡, 学生向师性下降, 无形中冲击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在评价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多树立正面典型, 各类媒体对高校教师应多一些正面的舆论导向。毕竟, 在教育岗位上大部分教师都是親競业业、默默奉献的。通过对教师进行积极正面的形象宣传, 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

(4)注重内省慎独

《礼记· 中庸》里写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 就是指一个人独立活动, 无人监督, 在有各种不道德行为的可能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行为不做任何坏事。“ 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 又是一种道德修养中应达到的境界。作为髙校教师师德的主体, 教师应对师德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认识, 坚持内省以及与心灵对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