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正文

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策源地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校作为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与思想舆论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任,肩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党的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回顾九十年来高校党建的基本历程,总结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对于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九十年来高校党建的历史沿革

九十年来,高校党建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从最初的发源地到10年内战中被削弱(1921-1937年)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和策源地”。在高校中建党,这已经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特点。1919年,由北京大学生率先发起的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从1920年到1923年,高校党支部就有7个,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其中,1921年8月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支部,缪伯英担任支部书记,她也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女党员。可以说,在整个中共创建时期,高校的作用和影响都举足轻重。

1924年国共合作以后,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学生加入政党的高潮。当时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为革命团体的第一级,将国民党称为“民校”,青年团为第二级,称为“中学”,共产党为最高级,称为“大学”。有左派倾向的分子介绍入“民校”,而仅是有阶级觉悟的分子才介绍加入“中学”或“大学”。当时的建党方式主要是学习俄共的党团制度。该制度规定:在一切非党组织中,凡党员3人以上,即成立党外围组织的严密控制。同时要求每一个同志必须加入一个以上不带政治性质的群众组织,如演讲会、学术研究会、体育会、同乡会等等组织,无此种组织的地方,应由我们发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员数量锐减,党的组织也被迫转入秘密状态。

这一时期高校的党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着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因为当时党时刻处在各种思潮、文化的包围之中,必须与各种思潮做斗争,宣扬马克思主义,并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二是实行党团模式的建党方式,从而在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联合会等各级学生团体中植下了根基。

(二)从抗战时期的先锋与桥梁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1937-1949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坚持灵活多样的建党和党员发展策略。在根据地高校,中共采用完全公开的建党方式,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这一时期,在延安地区就先后扩建和新办了各种新型学校10余所,比较出名的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这类学校受党的直接领导。在国统区高校,中共大多采用半公开的建党方式,由中共各地方局具体负责。1940年12月,中共中央责成中央青委在重庆召开国统区青年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毛泽东“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自此,党在国统区各校的工作,由大规模的校外救亡运动转向隐蔽的、分散的、小型的校内活动。在发展党员方面,中共在国统区也采取更为谨慎的做法:一是通过党员进行个别考察,二是通过学运在斗争中考察,三是通过组织作侧面调查;在沦陷区高校,中共则依托各抗日根据地采用的完全秘密的建党方式。并且,它还以“据点”为途径,发展“种子党员”,抓紧“中心学校”,再以此为“据点”,通过学生团体、同乡关系等线索向他校延伸,最终打开一个区域高校党的建设局面。如在重庆,以中央大学为中心的沙磁区“据点”,联系了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等校。

抗战胜利后,高校再度成为多党斗争的重要舞台。这时中共在高校先后完成了两大任务。一是依托高校党建,开辟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二是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为新中国建设输送大批干部。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也逐步完成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一方面,党把高校纳入新的政权体制,并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的高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开展土改、诉苦、整党和“三查”(查阶级、查立场、查思想)等一系列运动,来不断强化高校师生对新政权的认同。这一时期所积累的党建经验,成为了后来党领导高校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一时期高校党建的特点:一是灵活的多元化的建党策略和党员发展方式,使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党于各类高校中建立起牢固的基础;二是在国统区采用了“据点”式的建党途径,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党在高校开创的一个特殊的建党途径;三是在党的控制区,党把高校作为了反教条化、进行党内思想争论的主要舞台,并在实践中确立起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基本原则,强化思想理论教育、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四是积极运用统一战线,联合团结多数,孤立打击少数。

(三)从建国初期的快速发展、形成核心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停滞瘫痪(1949-1976年)

建国初期,党在高校的任务是接管、恢复和整顿旧大学,创建发展新大学。1952年,经过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一大批高校应运而生,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党在高校的领导也得到进一步加强。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从而确立了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为配合全党的整风运动,1957年高校也普遍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尽管这次整风是以“反右”为目的,在现在看来也许并不可取,但在当时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特别对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0年代初,高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广大师生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如北京师范大学有2000多名师生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在这次运动中评选出了五好队员和积极分子367人。这一时期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密切党群关系,积极推进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健全了政工机构,建立了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并通过大规模的教育活动与经常性的政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各高校逐步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帮助学生端正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在教育革命中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潮严重泛滥,高校成为“重灾区”,高校党建工作受到致命的冲击。文革后期虽然也规定了学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 但实际权力机构是“革命委员会”,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高校党的领导名存实亡,高等教育事业也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一时期高校党建的特点,一是全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在各类高校中确立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扩大巩固了党在高校的思想和组织阵地;二是加强政治学习,通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土改运动、抗美援朝运动、整风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各种政治运动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是由于受整个政治形势的影响,高校普遍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状况。

(四)从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重建到新时期的创新发展(1976-2011年)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任务。1978年10 月,邓小平指导修订了“高教六十条”,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这一时期,学校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高校工作出现了稳定团结的局面。20世纪80 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出现了严重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党的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在党组织建设方面,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本是对高校领导体制的有益探索,却被理解为要弱化党的领导,甚至不要党的领导。

1990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强调了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规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学校仍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8年8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法律的高度,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本定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党建理论,突出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党建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连续召开了19 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党的建设的开展。

这一时期高校党建的特色: 一是注重以制度促建设。就高校党建工作出台了大量文件、规定。其中综合性的文件有《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关于加强和改进科研院所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10年又对《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工作条例》(简称《条例》) 进行了修订,《条例》详细规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原则、设置、职责等等,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二是坚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头脑;三是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各高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二、九十年来高校党建的主要经验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头脑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等培养和教育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就必须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大创造。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从根本说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创新的理论,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就无止境。九十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建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重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显著。近几年,全国高校先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政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理论武装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推进。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党建基本经验时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具体到高校来说,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当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的头脑,解决理想与信念问题,解决目标和方向的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解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观”问题。当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就要在高校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营造追求真理、推进知识创新的浓厚学术文化氛围。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高校党建的政治保证。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党控制区,党就把高校纳入了“延安体制”之中,对高校进行领导。解放后,高校一直存在着要不要党的领导的论争,高校的领导体制也经历过反复探索。2010年,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再次明确,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各项任务的完成。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经过多次变革、反复总结经验后作出的正确选择。这一领导体制符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实际。高校党的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集合的制度。党委主要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谋大局、抓大事、办实事,以委员会制为制度框架的党委领导体制,又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民主的力量,有效地降低决策风险和决策失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委员会制和首长制有机统一起来, 既有效地发挥了委员会制和首长制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不足,成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社会主义高校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和高校党的建设,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加强高校党建,从体制上讲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高校党建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只有融入学校工作大局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应该结合形势的发展,融入到学校工作大局特别是学校中心工作中去,而不能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搞成“两张皮”。“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人心促发展”,这是对高校党建工作规律性的科学总结。具体来说,“围绕中心”, 就要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把握战略发展方向,推动党建工作进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主战场,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凝聚人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为每个师生搭建施展才华和全面发展的平台,努力营造“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育英才”的良好局面。高校党建就要在“把握”中心和紧紧“围绕”上下功夫,克服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行政工作脱节的倾向。具体来说,党建要做到五个紧密“结合”,即与学校中心工作和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与广大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等紧密结合,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考察紧密结合,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紧密结合,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总之,要坚持把党建工作置于高校工作的总体布局中来考虑,坚持党建工作服从服务于学校发展建设的硬道理,做到胸中有大局,工作有重点。要创造党政合作的新经验、新途径,做到党政目标相同,工作同步,有机结合,团结协调,相互促进,使高校党建工作逐渐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吸收更多优秀的高校知识分子到党的队伍中来

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努力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增强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凝聚力,既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期党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高校知识分子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党在高知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覆盖面不适应高校新形势的发展、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单调、形式化,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等等。面对这些情况,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变化,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加强高校基层党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关于高等学校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条例》规定,高校党的组织机构一般由“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院系级党组织(包括院系级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在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中设立的党支部”三大层次构成。同时,高校党的委员会设置若干个工作机构, 共同承担着学校党委的日常工作。《条例》还提出,“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配备一定数量的组织员”。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条例》也进行了明确界定,包括“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等等。按照《条例》的精神,近年来,高校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为适应国家重大项目攻关、“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需要,积极鼓励和探索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教学团队、项目团队上,新的教学科研机构延伸到哪里,支部就设置到哪里,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构建党员发展、学习教育和管理创新制度、党建工作队伍创新制度、绩效评估创新制度等,尤其是对于党员的发展,要根据高校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和程序。此外,还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以大学文化建设构筑精神家园

九十年来的历史也充分证明,高等教育事业是整个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前途和长治久安,没有高校的安全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着重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并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学校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当前,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各项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着重是要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积淀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凝聚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是学校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撑。和谐的大学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大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力量。要积极发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研究教学科研管理等中心工作,深入研究和解决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积极推进民主建设,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用权利约束权力;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学术评价体系,大力提倡和鼓励创新精神;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正义的品格;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文化建设,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