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路径

习近平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胡锦涛也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深刻影响着大学校园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到诸多领域,要牢牢把握这一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就必须从意识形态的理念、传播、内容和载体等方面出发,把这一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多层面、多视角地探讨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思路与有效路径,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强化高校领导政治意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具体路径。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党的领导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如何,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高校集中反映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居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最前沿,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思想政治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影响着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发展,且这一斗争有着复杂化、尖锐化的趋势。因此,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不同场合、不同领域对待意识形态工作往往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工作往往是宣传上重要,实际工作中轻视,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党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时刻紧扣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及时更新意识形态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领导权和主导权。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领导权和主导权,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高校组织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此,首先,高校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倡导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落实和体现到具体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防止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相脱节、相抵触的现象,抵制任何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的观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把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同贯彻“双百”方针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其次,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自身奋斗目标结合起来,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时,一定要讲政治,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使学校发展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的一致;最后,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在学派林立、观点分歧的高校,党组织要积极鼓励和扶植科学的学说和见解,在真、善、美同假、恶、丑的斗争中,让马克思主义蓬勃地发展起来,避免发生对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认识不足或根本认识不到的严重错误。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领导权和主导权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教育,使它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在意识形态传播上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互联网的意识形态性也越来越明显,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构建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主动掌握意识形态的网上话语权,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又一重要渠道。

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必须重点把握好教育实效、教育途径、教育机制等问题,关键是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一是要注重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高校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他们坚定的理想情操,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让他们对马列主义真信真用,才能对大学生面临的矛盾焦点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答,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从而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倾向综合分析,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途径,推进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创新;三是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之中,并将意识形态内容转化为教学体系,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贴近,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此外,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领导权和主导权,还必须加强网络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事实上,网络能够最快、最广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反映群众的各种需求和愿望,国内国际的各种重大信息也能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政治倾向有着直接影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主力军,发挥好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作用,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加强意识形态渗透的严峻形势,高校必须花大力气加强网络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充分把握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前沿动态,熟练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模式和特点基础上,全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理念,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方法途径不断拓宽。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培养一批既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熟悉现代网络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内容领导权和主导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党对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新探索的理论深度和战略高度。因此,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完全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之成为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有力武器,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每个大学生自我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做到:一是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严峻挑战,抵制意识形态多元化及意识形态淡化的错误倾向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二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混乱现状,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形成高校学生立志高远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外各种思想文化涌入中国,在国内形成了思想文化激烈竞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浩瀚的民族精神中充分汲取营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中培养创新精神;四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道德问题成为当前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又一障碍。基于此,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追求,进而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扭转道德滑坡现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阔步迈向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其次,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各种社会思潮。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要求高校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校园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全面认识,在剖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同时,比较研究这些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本质异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本质,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对社会的引领、示范和服务作用。因此,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载体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高校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观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有效载体。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色社会空间内自由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员工共同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既客观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发挥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亦有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深刻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折射出各种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反映。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能成为巩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氛围,能够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内置于心、外化于行。

随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校园文化这一重要载体,积极构建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校园环境。一方面,高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塑造、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渗透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使大学生在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高度警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入侵,有力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高校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采取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在广泛利用广播、校报、网络、开放日、节庆日等传统载体,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可以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拓宽高校学术活动的范围,让大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跨领域、跨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抵御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更直观地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感悟历史,增强他们不断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不难看出,高校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特定的方式,给生活其中的大学生传递着重要的价值信息,对广大大学生的价值与行为取向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人才。因此,积极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固本强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创造力,有效提高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载体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肇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SZ20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