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一元奖学金”缘何引争议

近日,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改革成了舆论关注热点。今年,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苏州大学的奖学金金额都变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不过,涉及改革的只是校级奖学金,国家级别奖学金、各类捐赠奖学金以及对贫困生的各种奖励和补助金不在这次改革之列。《现代快报》记者查阅此前公开报道后发现,苏州大学取消的这部分奖学金总额约有500万元,随后,学校在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的账户上增加了500万元,同时也增加了500万元投入到本科生奖助学金额上。

“一元奖学金”改革引发广泛讨论,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本期《争鸣》栏目刊发三篇稿件,供读者参考。

 不妨多些理解和宽容

■刘化喜

给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几乎是大学的通行做法,一些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之高,甚至已成为吸引考生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改革,仅对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降为象征性的一元,等于是挑战了“国际惯例”,引发质疑在所难免。而且取消了奖金,对许多学生来讲也是个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质疑、抱怨虽然可以理解,但仔细思考一下,“一元奖学金”也并非没有道理。

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鼓励学生并不一定必须以奖金形式进行。奖励有很多种,可以是物质的奖金,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荣誉证书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设有奖学金,但就整体而言,更多奖励尤其是非学习方面的奖励其实都没有奖金。认为没有奖金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从教育主管部门的现有制度规章来看,也并没有哪个文件规定高校的奖学金必须达到某个标准。

从媒体报道来看,苏州大学现在的奖学金支出减少了,但增加了学生出国交流基金。是否正是因为加大出国交流投入而减少了奖学金金额,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一所知名高校,有意识地引导和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并无不妥。

对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评价悖论。一方面,舆论习惯于指责行政主管机构对高校管得太多,高校缺少应有的办学自主权。但另一方面,高校在自主办学方面稍有动作,舆论常常又批评质疑不断,不自觉地充当起了阻碍改革的力量。苏大此次调整的只是校级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各类捐助奖学金均未涉及,可见改革还是有所保留,何必过于惊诧?如果因此导致教育主管机构不得不出面制止,最终使苏大的奖学金颁发不得不回归传统模式,究竟是进步还是悲哀?

高校要不要设立奖学金,奖学金金额高还是低,说到底还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事情。社会公众可以关注,但不能为质疑而质疑,简单制造眼球效应。苏大的奖学金改革方案是经过校务会议审核通过的,从程序上来讲是合乎相关规定的,效果究竟如何,不妨且行且观察。当然,奖学金高低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降低奖学金数额应该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但不管如何,学校内部事务还是应该内部解决,社会公众更需要做的是理解和宽容。在微观层面,这关系到奖学金改革的成败,而在更高层面,这也是对学校自主权利的尊重与维护。

(作者系淮阴工学院副研究员)

“有奖无钱”叫啥奖学金

■朱四倍

正可谓“一元钱”搅动了舆论的“一池春水”,赞成者、反对者和看热闹的争执纷起,不知道这种“有奖无钱”的创新该如何落幕?也不知道校方的解释能否打消质疑?

一般认为,奖学金是国家、高等学校及其他资助机构为鼓励学生的某种行为或奖励学生的成果而设立的资金,是对学生的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我们审视“一元钱”奖学金风波的基本立足点。

尽管奖学金的设置只是手段,让每位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才是目的,但沿着奖学金设置的基本宗旨,可以认为“一元奖学金”并不仅仅是剑走偏锋,除了有消解奖学金功能之嫌外,还有学校“关门决策”的尴尬。其一,“有奖无钱”可能使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断崖式”下跌,无法实现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二,可能削弱奖学金的导向功能。奖学金的导向功能不容忽视,如果失去了应有的导向功能,那么奖学金的设置价值就大大降低。其三,“有奖无钱”导致奖学金的资助功能趋于无,甚至把奖学金的资助功能忽略了。

更重要的是,从报道来看,校方“我们在总额投入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500万元”的解释难以让人信服,关键点在于,这很可能是学校单方面的意见,没有考虑到奖学金政策改变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在奖学金问题上,学校和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如果忽视学生意见,无形中的契约就会遭到破坏。

奖学金的设置与发放是我国高校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是“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来说,既要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正确地看待奖学金,又要科学设置奖学金,不能把奖学金当作是对学生的“施舍”,而是要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功能和效用,激励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鼓励刻苦的学生勇攀高峰,使更多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向上意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奖学金的激励和资助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打酱油的钱别用来买醋

■姜朝晖

有观点认为,奖学金应在于名誉而不在于奖金,因此象征性奖学金也合乎情理;也有论者认为奖学金既然冠以“奖”之名,就应该名副其实,给学生真正物质方面的奖励。而笔者以为,从高校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经费的使用还要加以规范,保持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外,还应最大程度上实现专款专用。

众所周知,奖学金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激励制度。从奖学金的设计来看,既有荣誉性的,也有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在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作用下,奖学金制度成为激发高校学子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有效动力。许多贫困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顺利且体面地完成了学业。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据报道,学校虽然削减了奖学金金额,但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和本科生奖助学金上有了更加充分的经费。这“一增一减”让不少人质疑,学校把用作奖学金的钱,转用于学生出国基金和本科生奖助学金上了。虽然学校在媒体爆料后并未公布详情,但显然这项改革还有地方值得商榷。

笔者以为,高校的资源配置,应该有科学的安排和严谨的论证,尤其牵涉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应该征求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生的意见。具体到奖学金制度的变化上,自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征求意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听取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措施颁布、实施之后,不会引发许多大学生对新的制度设计的质疑和不满。

总之,高校任何一笔经费的调整,都应该有科学的论证。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倘若用奖学金的钱来供学生留学和发放助学金,显然是用错了地方。说到底,奖学金的使用还要更加规范。(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