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江南大学:文化展馆成育人新课堂

徐秀棠的“两袖清风”泥塑、汪寅仙的“神鸟出林壶”、顾绍培的“双百福寿瓶”……近日,江南大学钱绍武艺术馆内展出16位紫砂艺术大师制作的40余件(套)紫砂精品,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以及独特的艺术美感,令慕名前来参观的观众大饱眼福。自2008年开馆以来,除了永久陈列的70余件雕塑、书画作品以外,艺术馆还定期举办艺术展和专题艺术讲座,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大师的工匠精神,品味艺术精髓。

近年来,江南大学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一批蕴含历史传统、彰显学科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展馆相继建成。“文化展馆不仅是一面镜子,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而且构成了学校的文化景观,孕育着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是高校文化展馆的使命。”

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

像钱绍武艺术馆这样的文化展馆,在江南大学目前有7个,涉及生物工程、纺织服装、工业设计、医学等多个领域和学科。商学院学生黄欣然在大一时就走访参观了学校所有的展馆:“这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能让我深入感知和记忆大学文化。”

总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民间服饰传习馆,是全国唯一一所全面展示我国汉族民间服饰样貌的博物馆,收藏了汉族民间服饰近3000件,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源于纺织工程学院教授崔荣荣、张竞琼的“自费抢救”。5年多的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江苏、山西、安徽等9个省的35个县市,收藏了1000多件汉族民间服饰。他们的善举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在当年筹建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江南大学掏出200万元,50万元用于服装收集,150万元用于传习馆装修布展。“‘传习’的根本不仅仅是‘抢救’和‘保护’传统汉族民间服饰的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激活’和‘再生’传统汉族民间服饰中非物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对我国汉族民间服饰文化遗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崔荣荣告诉记者。

文化展馆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和抢救,更重要的是激活和再生。于是,展示学校发展轨迹与学术成就的校史馆、陈列艺术精品的钱绍武艺术馆、三次重建展示学科前沿和创新案例的设计馆、依托专业优势反映酿酒技艺的酒科技馆、展示生命之美和医学魅力的人体科学馆……如今江南大学的各座展馆与学校历史和学科内涵相呼应,成为师生和外来交流者流连忘返的文化殿堂。

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爱江大,爱江南。”这是大四学生周凯琳在校史馆留言系统中留下的感想。参观校史馆是新生接受校史校情教育的必修课,四年前还是新生的她,在踏入校史馆时,就被1000多幅照片和250多件实物震撼了,“老教授的学习笔记、历史悠久的发动机……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文物,一下子就让我体会到了学校的校训精神,远比我们在书中寻找学校的发展足迹形象得多。”

重展更要重教,对此,江南大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展示和教学的双向互动、艺术性和知识性的结合上寻求突破。在设计馆,观众可以通过大型环幕和电脑触屏观赏个性化的创新创作,吸纳创作思维、切磋设计技艺、点评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切磋与合作互动。人体科学馆则将现代的数字科技手段和传统的展示方法有机结合,用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诠释人体生命的美丽与奥妙。展馆还创新了以局部正常—病理—临床应用为主线布局的新模式,拥有临床解剖展板、虚拟沉浸互动操作系统、3D互动展播平台等特色资源。

丰富的资源让文化展馆成为学生学习的阵地,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里开展“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启动了“印象江南”校园导航活动,一批批大学生经过选拔培训加入志愿者活动行列,他们通过文化展馆和分布在校园中的各色人文景观,与大学历史和精神文化对话。

“担任文化展馆志愿者,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锻炼,对于提升我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学生志愿者刘璐说。

打破“围墙”内外共享

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联盟成立,江南大学作为副秘书长单位,积极践行“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理念,不仅将文化展馆作为校内教学、科研的载体,还将其打造成对外进行科普宣传的窗口和加强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

目前,江南大学文化展馆全部免费向广大师生及公众开放,年均接待参观者逾4万人次,成为中小学生课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海外宾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学校正积极筹资建设江南大学博物馆,将展陈代表江南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书画和江南陶艺等,将‘文化育人、文化传承、文化共享’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打造江南地域最具大学品位的艺术共享空间和中国大学最具江南风格的文化传播中心。”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戴月波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