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提升高教发展的起点

高校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有很多表现,比如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的不同,重点资助高校、央属高校与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甚至薄弱学校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重知识轻素养、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样化取向,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以及各学科专业水平与待遇之间的不同,等等。

无论是在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还是人们的想象、期望或理想状况,不平衡不充分是经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比较的“对象”十分关键,结论因对象改变而异。比方说,我们有清华、北大,但是全国高校不可能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有屠呦呦、莫言,但是全国160余万的专任教师不可能都荣获诺贝尔奖;我们有马云、李彦宏,但是全国3700余万名高校在校生不可能每人都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人的天赋秉性、努力程度是不同的,学校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条件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断然不同的。我们应该承认差异,承认因能力大小形成高低排序,而差距过大的比较没有意义。

现实中,个别学校存在对学生学习和毕业能力产出要求过低,对教师专业基础、备课教学、评价反馈无要求等问题。在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这种低水平,如果低于正常可接受范围,将拉低我们对整体的主观感受和受用程度,成为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以,不能放任最低一端无限度“低”下去,要将最低水平控制在可以容忍和接受的范围。

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就要使最低一端的各个方面达到基本标准和要求。这个标准实质是“门槛”,发达国家均对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相应教育提供者,教学科研情况,甚至相关课程设置做出明确的规定。质量保障部门负责监督整体至少达到基本要求,不能达到的学校要对其进行通报、整改、处罚甚至撤销,这就保证了最低水平也不会低于社会的预期和共识。比如,我国开展的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强调“三个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障。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每个专业类均涉及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该专业类的内涵、人才培养方向等概述,二是适用专业范围,三是培养目标的原则要求,四是明确学分学时等培养规格,五是师资队伍具体要求,六是教学各方面条件,七是跟踪反馈、持续改进机制等质量保障要求,八是附录列出该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议等内容。

《国标》的意义在于,为全国的587个本科专业、56000多个专业点,树立了一个用以比较的“起步”对象。

《国标》是面向全国的基本标准,每所高校都要立刻围绕《国标》发展建设本专业,提升本专业的内涵与质量。达到《国标》要求的高校,例如清华、北大在较为顺利地达到《国标》要求后,应该继续与其“对标”国际一流学科专业的竞争和追赶。其他达到基本标准的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状况提出更高的标准、目标和规划,在更高的阶段和水平上满足各利益相关群体的美好需要,实现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更大的贡献,并不断监测规划实施与目标迫近程度。当然,《国标》颁布与实施一个阶段后,可能会出现些许的补充和完善,这都是在正确道路上的同向助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