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思政课·人物篇]“李蕉”的课,我们的课

1.jpg

李蕉和学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物篇

临近暑假,清华园里,善斋的一间办公室里,师生几个在聊天,包袱不断,爆笑声不时传到走廊。

桃红上衣,半身裙,过耳的漆黑短发,利落而精神。80后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原本学经济,后来教思政,因而被人称为“跨界”。李蕉觉得自己原本无界,所以谈不上跨界,不按套路出牌,也没什么套路,她诚恳地说:自己的课“最重要的是活下来”。

因讲课的个人风格鲜明,李蕉被学生们呼之为“蕉爷”。李蕉的课,是清华园里“最难选上的课”之一,曾经有学生多次自愿回炉去上她的课,两度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同时她还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政课特级教师。

荣誉接踵而来,取经的同行也多了,但李蕉却一再表示,教学最可怕的就是推广一种模式,她不认为自己的课能成为普适模板。如同中国古人推崇天人合一,李蕉理想的课堂境界是“人课合一”。

“李蕉”的课,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差点放弃了的改革

今年是李蕉上思政课的第十个年头。

她对思政课的改革“蓄谋已久”,前两次的改革虽然教评成绩不错,但是小打小闹,她觉得不够好。

契机来自3年前她从斯坦福大学访学回到清华园,发现身边涌现出很多“神课”,比如,刘卫东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江湖名号”很响。课程打出一个口号:“奋战3个星期,装台计算机”,你都能在3个星期内装台计算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还在话下吗?

李蕉同时发现,优秀老师的定义在发生很大变化。她留意到,2008年时,清华评“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时,有关老师的描述词还是“愿做春蚕”“20年信念只为当一名好老师”“严厉可亲的妈妈”,而仅仅过了8年,同样的奖项,获奖老师的推送关键词变成“被老师耽误了的段子手”“同学们,你们之前一定学过基础物理知识,比如,量子力学”……

老师们不再仅仅讲述固有知识,而是融进前沿,大幅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和创新性。伴随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也在变化。李蕉有种焦虑感:面对同样的大脑,早上8点,这些大脑已经在专业课上受到如此挑战了,那9点50分接着上自己的课,如果还是保持20年前的状态,“学生落差会不会很大?我的课会不会被嫌弃?还能假装世界没有改变吗”?李蕉对自己连续抛出3个追问。

2016年,李蕉决定重构自己讲授的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论是正确的,却没有告诉你内在逻辑。”在李蕉看来,一些大学的思政课往往有固定套路,这恰好是“教学的危险”:如果讲的结论是既定的,那讨论的空间在哪里?如果讲的套路都是明显的,那重构的弹性在哪里?如果讲的知识都是熟悉的,那创新的动力在哪里?

“如果没有讨论,如果没有弹性,如果没有创新,在清华讲好思政课有点难。90后、00后的学生不再接受老师成为孤单的‘朗读者’。”彼时,讲了六七年思政课的李蕉,清楚地摸到了这门课的“软肋”。

大学思政课的问题是什么?“不能入脑入心。”李蕉的回应不假思索,就怕学生走出自己的课堂,还没到食堂,就已经忘了上课内容;到了食堂,只能想起中间的一个段子。

中国近现代史,小学学过,中学学过,大学里应该怎么学?

“一是理论本身是有逻辑的,学生会说,就算理论是正确的,但你得告诉我它为什么正确;二是若这个理论真的能解决现实问题,成为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工具,那么理论与现实究竟应如何联系?不是用嘴巴,而是动脑。课堂上,我们看似在讲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但真正关怀的是现在的中国,这便是‘以古鉴今’,这是动脑的思政课,它要体现理论深邃的穿透力。”李蕉说。

“动脑才能入脑,入脑才能入心。”李蕉对只看重热闹的课堂有种特别的警惕,她甚至开玩笑说,自己不追求“抬头率”“微笑率”,而是看重学生思考时的“皱眉率”。

有次讲到近现代中国的海关,“当时的海关政策对中国是利还是弊?”“经济殖民是不是一种隐性的深度殖民?”“隐性殖民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李蕉一个个问题抛出来,200多人的大课堂鸦雀无声。“你别看他们嘴巴都没动,但是我知道他们脑子都在动,这便是‘会思考’的思政课!站在讲台上的我,感觉好极了!”这正是李蕉追求的。

好的老师、好的内容不一定是好的教学,好的学习一定不等于那45分钟。那课堂上要讲什么?由老师决定吗?“思政课讲什么,不取决于老师会什么,而是取决于听众,取决于这个时代,取决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思政课的讲授才有意义。”李蕉作了个大胆决定:把讲台让给学生,分小组汇报读书笔记,让站在讲台中央的不只是老师。

4个平行班,一个班30个小组,李蕉一个人指导120个小组,教改才一年,李蕉忙得像陀螺,一度患上急性喉炎,完全说不出话来,“几乎要放弃了”。教研组有同事语重心长:你要停下来,任何不可复制的模式都不是好的改革。

这点醒了李蕉,就在她想停下来、回到老路时,却在当年意外地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教师”。李蕉备受鼓舞,怎么既保证效果,“又不把自己累死”?李蕉很认真地开了下脑洞:改革传统的助教体系,在学生中培养一个10人助教团队。

几年下来,助教体系成长得特别好。“我的助教已经非常熟悉教学过程,去年我参加全国青教赛期间,我的助教们已经可以‘AI自动运行’,彼此协同工作,还有很多创新。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把我做得不那么重要了,好像有10个李蕉的分身在跟同学们互动!”对于赞美豪华的助教团队,李蕉毫不吝惜。

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李蕉”的课,到底好在哪里?

她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难抢得出了名。清华本科生每学期必修课只有一次第一志愿,用第一志愿去抢李蕉纲要课的学生太多,最后只能抽签决定。

有记者匆匆听课后,总结了李蕉课好的原因:靠颜值,淡妆,高跟鞋,亲和力。这样的思政课教师在被戏称为“五道口技工学校”的清华肯定受欢迎。还有人说,靠口才,靠激情,甚至有同行问:“李老师,你是不是有辩论队的经验?”

是这些原因吗?似乎有关系,但并不是。

工程物理系大二学生杨一宁去年上过李蕉的课,今年申请成为李蕉的助教。杨一宁说,他上过其他的翻转课,也上过不少创新课,但李老师的课与众不同。在她的课上,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带来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当了助教后,杨一宁负责《中国的军阀政治》等3本书的导读,对此感受更深。一开始入门比较慢,因为清华多是理工科学生,但是,越到要做小组展示时,同学们对历史的理解的深度、速度越是加快,慢慢地知道了要怎么去读历史,怎么去思考历史。历史思维的提升有了一个“指数级”的进步。

比如,在导读《中国的军阀政治》一书时,同学们入门比较快,当还有一周要展示时,大家开始拜托杨一宁找别的论文,从军阀政治扩展到孙中山的治军思想、国民党的腐败等问题,主动扩展学习内容。“最后大家都跟我一样,对历史有点‘上头’了。”杨一宁说。

李蕉说:“读大学时,我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不容易被说服。所以,在对课程改革时,我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我自己,这么个‘玩’法,我愿意不愿意去听课?能不能被说服?能不能享受其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15堂课,被李蕉翻转为“8+5+2”,分别对应大班讲授、小组讨论、助教辅导三部分。8堂大课讲授主干知识,包括“大变局”“无法告别的革命”“抗战的中国”等,为学生构建历史的宏观认识以及发展趋势,而小班讨论要精读历史著作。每一年,李蕉都会仔细挑选30本学术专著,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承担一本书的讲解任务,其中不乏《叫魂》《上海罢工》《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等经典著作。学生们惊呼“好虐”“压力之大,堪比专业课”。李蕉的课取消了考试,但小组展示却比考试更加“硬核”。

李蕉特意提到,小组研讨是探究式的,而不是结论式的。她设计了5个模块让学生讨论:士子与游民、宪政与军阀、思想的断裂与延续、政党的衰落与革新、民众的希冀与彷徨,将某一时间某一群体的特定历史纳入到近现代史的背景中深入挖掘。李蕉的助教还会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实时跟进每名学生的进度。

“我来描绘历史的骨架,由学生上台讲历史的血肉。”李蕉说。

除了课上,每个学期李蕉还会发起30次读书微沙龙,而这,并不占课时。在教师、助教、同学共同营造的学习共同体中,大家在16周的学术旅程中,一起用最具互动性、最具启发性的方式,揭开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一角,师生们既是历史的学习者,也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历史的反思者。这样的课,不再只是“李蕉”的课,而真正变成了“我们的课”。

“开始扭转了原本对历史和这种必修课的一贯看法,开始觉得深刻和有趣、理性和情怀是可以并存的。‘蕉爷’的纲要课是我现在逢人便推荐的一门课。”法学院七字班学生韩金格说。

“李老师的课让我在文史方面受到系统训练,我发现,历史一样是要根据现有事实去推论,逻辑一定要严密,这一点,跟理工科是相通的。”物理系大一学生王昊说。

在“我们的课”里,李蕉把自己定义为“挖坑”的人。“思政课的道理怎么讲?不是我说你听。所有懂了的道理都是跌过的跟头。掉下去是挫折,能爬上来就是成长,我的任务就是给他们挖坑,让他们掉下去,虽然感觉很虐,但在焦头烂额地爬上来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纲要课年年在改,现在已经是4.0版本了,李蕉自嘲是“被动改革”,就像一款游戏一样,不断地升级,而玩家多了,学生带着对纲要课很高的期待走进课堂,“倒逼着游戏设计者升级游戏,我现在就是这种感受!”

在“游戏”里,李蕉设置了台阶一样的关卡,让学生一阶阶地爬上来,但是挑战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获得感,这才是李蕉追求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政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专项组一等奖第一名等荣誉接踵而来,取经的同行也多了。但是李蕉说,教学是个性化的,“让我讲成别人的风格,我也做不到”。

她崇尚的是“人课合一”,“思政课要因地制宜,因学情而设计。当然,增强学生主动性,提升课程挑战度,让学生在思政课上动脑、入脑,这是一以贯之的”。

价值观只在课堂发生吗

学期末,临近结课,让很多选课学生略感意外的是,李蕉和助教们很细致地在做一件严肃的事情:对课程总结进行查重。对于查重率超过20%的同学,李蕉没有直接给零分,而是给予一次自辩机会。在她看来,大一学生没能规范引用,可能是因为还没有树立学术规范的意识。

很快,自辩邮件发来。在跟自辩同学沟通不顺时,纲要课助教、2017级马院硕士研究生王博伟说,有时候想甩手走人,但是李蕉反复提醒他们:“我们做的是人的工作,要为同学想一想,教育大于惩戒。”

更让他感动的是,这样的心意得到了同等的回应,好几个清白的同学来信,引发他长长的思考。“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这就是我爱的清华。我相信,从这门课里走出来的八字班的本科生,他们的付出也不仅停留在那几晚的刷夜。在这门课里,老师—助教—学生是真的能做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心意相通,守望相长’。”王博伟在朋友圈感慨。

王博伟曾经以高分考入清华经管学院,李蕉和纲要课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第一年上完李蕉的课后,王博伟多次报名担任助教,见证了4个版本的纲要课,也确认了自己对历史的热爱。本科毕业后,他从经管学院保研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继续“追随”李蕉。

研一下学期,王傅伟有些焦虑,因为自己成长的速度远不及预期。有次跟老师作了一次学术论文汇报后,自觉特别不满意,他对老师说:“好怕辜负您对我的期待。”没想到李蕉说:“亲,我对你是信任,不是什么期待。”当下,王博伟就有些泪目,“只有信任带来的安全感,才能在我撞到南墙时,还可以支撑我爬起来,一往无前,我特别庆幸能够在清华碰到这样一位符合我对‘师者’所有想象的好导师”。

2018年纲要课助教张卓婧很佩服李蕉“认定一件事,并做到极致”的执行力,在她看来,老师是多面的,既是课堂上光彩照人的女神,也是课程群里的表情包大王。她是对教学科研都严谨无比的工作狂,也是会在朋友圈晒娃的幸福妈妈。她是在助教会上对课程设计锱铢必较的理性人,也是会在网络学堂上借景抒情的文艺范。

思政课的价值观树立只在课堂发生吗?李蕉说,价值观无处不在。在注重学生获得感的过程中,李蕉也在各个细节渗透着价值观。打个比方,纲要课的评分规则非常复杂,其中一项是互评。200多人的大课堂,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老师显然无法尽知,谁了解他的学习状态?他的队友、他的室友、他的助教。所以,这门课建立了互评机制,重点是抓住搭车者,李蕉不允许一个团队里,有成员可以“水水地过了这门课,还能拿到高分”。

“评价规则就是价值观。我的课堂要倡导一种公正的价值观:保证有劳者必有得,想要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李蕉说。

在这门课的成绩里,有60分是团队分。李蕉看重学生团队合作、共赢协同能力,这是他们几年后走出校门必需的生存技能。而李蕉,她希望自己是团队生态的调控者,建立起良好的生态,让里面的万物向着阳光,自由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