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思政教学在“变脸”中走深走实——记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思政教学改革

P020190930312680396591.jpg

王付欣(左一)在课堂上就爱国主题与博士生同频互动。王付欣 供图

“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思政课的认识,第一次觉得原来政治课也可以这么有意思。”刚刚上完第一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曹亚俐就大呼过瘾。曹亚俐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专业2019级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刚入学时她得知,学校的博士生思政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从2018年开始“变脸”,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这让理工科出身的她第一次对思政课有了期待。

2018年秋季学期学校启动了博士生思政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理论教学改革。近500名2018级博士研究生分两批赴山东省荣成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改革后的首批“尝鲜者”。博士生们瞻仰英模纪念馆,体验渔家风俗文化,深入海岛企业考察海洋生态保护……开启了思政课程全新的“打开方式”。

“先进配方”推动理论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授课形式僵化、内容枯燥现象,导致“上热下冷”,教师台上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学生台下不为所动、抬头率不高。长期以来,这一现象在博士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针对博士研究生思想状况和认知特点,学校出台《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决定从2018级博士研究生开始实施,“通过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学习形式创新,引导博士生深度参与教学,开启课程全新‘打开方式’,将博士生思政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理论课。”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刘海波表示。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没有统编教材,只有教学参考大纲。所以,教学改革方案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大纲内容和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部分结合学校特色和实际,配置了先进‘配方’,国情、省情中融入校情,国史、省史中融入校史,着力突出课程时代感、导向性、现实性、前瞻性,推动理论入脑入心。”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付欣说。

拓展内容采用讲座形式的专题教学。报告人除了校内教师、学校领导外,不乏校外学术大咖。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应邀作“名家讲坛”首讲。

“学术大咖走进思政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每一个专题,每一场报告,都富有深刻内涵,将这些课题延展开来,每一个都是庞大的学科分支或分类,都是一项可以独立成课的大课题。”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8级博士生狄建锴说。

思政改革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

“思政课要得到博士生认同并非易事。”王付欣有十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喜爱,被学生称为“男神”,他担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纲内容教学。“博士生思政课理论偏重深度和广度,不同于‘有情节和细节’的本科生思政课,不能将经验简单地‘嫁接’”。

既要坚持大纲内容不走样,又要把深奥的理论讲得让学生认同信服,“就必须紧扣博士生群体特点,教学研究要更深入,教学内容要更精琢,教学方式要再创新,更贴近现实,让每人都有‘获得感’,让学生感到有用、有感。”王付欣说。

每次上课王付欣都会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做启发引导式教学:讲到海洋环境保护专题时,他会和海洋与大气学院或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聊海洋那些事儿;讲到法治中国内容时,他会与法学院学生畅谈法治建设前世今生;讲到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相关内容时,他会跟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学生探讨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王付欣还引入“翻转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时,他以价值观层次内容为主题、以学院为单位,把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组探讨一个词语的内涵,最后推选出代表在课上演讲。让王付欣感到意外的是,理工科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学生甚至创新了方式: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上台说起了相声,你逗我捧,一唱一和,说起了“文明”和“和谐”,台下喝彩声掌声汇成一片,课堂气氛热烈非常。

“课堂上师生直面交流,热烈讨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引导、点评……这种学生自主思考、师生互动的方式,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投入度,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授课效果显著提升了。”王付欣说,他每次上课,第一排从来没有空过座位。

除此之外,教学改革还充分考虑了博士生学习情况与现实需求。针对部分专业博士生长期出海、赴校外联合培养、出国交流访学等实际,研究生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智慧树平台录制了“新时代新思想前沿热点研究”等研究生思政慕课,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有机结合,作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改革后,思政课考核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会通过专题小作业、小测验和中期测验等方式考核,融入知识辨析、价值判断等授课要素检测学习效果,依靠死记硬背或照本宣科再也不能过关。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根铸魂

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首次实践教学活动在荣成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成为第一站。

师生们通过照片和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重温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体会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坚定信仰的家国情怀和其绚烂传奇的一生。现场许多师生表示:“泪点多次被戳中,情感多次被引燃。这种教学活动新、活、实,必须点赞。”

走进谷牧旧居、荣成市信用办、曙光社区等考察学习,师生们深刻感受了科学管理模式下市民生活、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的积极变化,切身体会了在“诚信”的引领下荣成市向“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不断迈进。在被誉为生态民居活标本的东楮岛村和海洋食品博览中心,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原生态海岛村落极具海洋文化的渔家民俗文化、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以及海洋食品产业的综合发展状况。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感受着一座城市承载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国情,一种信用至上的处世理念,一份生态振兴的发展思路,一种向海出发、挺进深蓝的发展目标。”在实践报告中,应用经济学专业2018级博士生杨颖写道。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思政课则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和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脱节。”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于静曾带队参加实践教学,她认为,博士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整合了大思政的人员队伍,为切实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创造了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