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十分有必要,要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学科建设是加强美育的基础性工作和迫切任务。加强美育学科建设,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理论的需要,是培养美育理论和实践优秀人才的需要,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两周年之际,我们特邀有关专家学者提出建议,以期推进美育学科建设。
以学科建设推动新时代中国美育事业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洪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的重要精神。通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和讨论,来自美学、教育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的诸多专家学者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美育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才能够深刻认识美育实质,准确把握美育规律,全面遵循美育特点,做好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工作,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中国美育学科建设要扎根时代生活,总结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教育规律和当代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的美育规律。要以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深入研究所谓“美盲”形成的现实原因和所谓“美的滑坡”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使新时代中国美育学科建设从一开始就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学科建设促进人们通过艺术教育体验美,在衣食住行中享受美,在社会工作中创造美。
新时代中国美育学科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梳理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中的美育实践经验和美育理论成果。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美育”的概念,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在传统文论和画论等文艺理论著述中蕴藏诸多特色鲜明的美育思想,有待我们从新时代美育学科建设的角度系统研究整理,从而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
新时代中国美育学科建设要研究构建关于美育性质、特点、规律、形态、功能等美育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美育方法论体系;要探索构建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美育学理论专业方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通过美育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动形成一支具有多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的美育理论功底、宽广的思想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美育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新时代中国美育学科建设要着眼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系统的美育专业理论体系和扎实的美育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美育人才。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支撑。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美育学科需要大格局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师资的选配、学生的选拔,还是科研的支持、硬件的配套,都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才能为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美育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建设中国美育学的学理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美育专业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美育事业的发展。在高等院校启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学科建设,尤其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不仅能够为新时代美育事业发展培养美育专业人才,而且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发展的特色。
首先,要充分认识“美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的专业特点。除了美育的基本理论范畴、中西方美育实践及美育思想史等知识体系外,“美育学”还涉及美学、文艺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推动美育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美育所需知识结构,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来整合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学科的定位,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复合型的美育人才,使新时代美育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其次,美育是一个大的学术范畴,涵盖了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等多个板块,而艺术高校的美育建设则是重中之重。所以,美育学科建设可以从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美育学”学科开始,下设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美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艺术美育”主要培养面向专业艺术人员开展美育实践的师资;“学校美育”主要培养面向综合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开展美育实践与管理的师资;“社会美育”主要培养面向社会各界的美术馆博物馆公共美育、设计与生活美育、美育的交流传播等方面的人才;“美育学理论”主要培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及研究中外美育史论、美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论等问题的人才。
再其次,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理论研究。在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新形势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美育专业教师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已有的美育教师也急需美育专题培训,才能补齐学科知识短板,提升美育专业素养。学科建设更有助于对重大美育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面向学校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研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在新时代美育中的传承发展等,都是推动中国人民美起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课题。
最后,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发展。目前“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这5个一级学科都和美育有关。“美育学”学科的设立,将有助于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和艺术实践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推动“艺术学”学科门类的整体发展。
美育学是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应用型学科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杜卫
“美育学”学科建设正在成为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学科有内涵和建制两个层面意义,前者是后者的学理依据,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学者集群和工作平台。因此,探讨“美育学”学科的学理内涵(即知识体系)对于美育学科建制的形成是基础性的。
20世纪初中国引进西方美育理论之初,王国维就提出过“美育学”一词,目前看来是从日本引入的,但含义不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本以“审美教育学”命名的大学教材,此后还有《美育学导论》《现代美育学导论》等著作和《美育学概论》等教材出现。由于美育长期不受重视,所以美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大家的关注。
中国学界一般都承认,美育学是美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其主要支撑学科是美学和教育学。这应该是大致可以成立的。但是,由于美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是普通艺术教育,所以,支撑美育学的“美学”,不仅仅是一般的艺术哲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部分美学,甚至可能包含了整个艺术学。目前我国已经将艺术学单独设置为一个学科门类,把艺术学纳入美育学的主要支撑学科或许更合理。美育学应该归属交叉学科类。
由于美育学是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其问题和范畴也带有多学科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美育学不应该努力找准自己的问题,建立属于自己学科的特殊范畴。美育属于感性教育,这是它最突出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中国美育学的核心范畴。美育的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等属性都是在感性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美育的人格教育是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展开的,从而不同于道德人格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美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等)的发展,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以及评价等,都要建立在对学生审美核心素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所以,审美发展也是中国美育学的核心范畴。作为应用型学科,美育学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该加强对美育方法论的研究。美育方法论包括了美育的一般方法论——“活动”,以及各艺术门类教育的方法,例如文学教育的方法、音乐教育的方法、绘画教育的方法、设计教育的方法等。美育方法论应该成为美育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范畴。属于美育的艺术课程,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也具备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特殊性,需要加强研究。
由于美育学既是交叉学科,又是应用型学科,所以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建议按照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来组建美育学科,形成多学科协同的学科团队,这个学科团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美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既掌握艺术技能和教学技能、又具备美育理论和艺术史论学养的热爱教育的美育教师,同时加强对美育学自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具体的研究。
美育需要跨学科性质的美育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一川
美育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带有跨学科、跨媒介、跨门类和跨行业等特点的专门行业,而这种专门行业需要培育专门人才而承担行业职责,故美育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
不过,要理解美育,首先需要对它同艺术教育的关系略加辨析。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简称,顾名思义,与艺术教育之间有同、也有不同。美育与艺术教育之同,突出地表现在两者同样都是人的一种教育形态,即同样运用感性的媒介及形式去唤起受教育者的体验并对其产生情感感荡及思想启迪等作用。正是这样的共通性或相同性,使得美育和艺术教育可以一道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等其他教育形态。
但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不同,更需要指出来。与艺术教育致力于通过单一或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或作品鉴赏过程令受教育者获取艺术体验、涵养艺术知识或从事艺术学思考不同,美育要利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形态令受教育者获取审美体验并进而产生信仰的涵养或灵魂的熏陶。这就是说,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以审美(含艺术)为手段而获取个体信仰或灵魂层次的感动。艺术教育可以仅仅停留于艺术体验、艺术知识或艺术学思考等层次,而并不必然指向个体的以审美为导向的信仰或灵魂感动层次,但美育却必须力求从审美感发层次进而升华到信仰或灵魂感动境界。蔡元培于百年前之所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命题,恰是由于一方面痛感全球化境遇中的现代中国人在信仰层面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传承古典“诗教”“风教”等传统,看重现代美育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的替代品的特殊作用。他大力倡导和推进“美育”,就是要通过审美体验手段而解决现代中国人的信仰或灵魂的皈依问题,尽管他那时缺少真正有效的具体措施。
今天发展美育正当其时,可以通过多种审美与艺术表现手段,探索由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融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或百年未有之巨变等若干词语去竞相定义的当下时代中国人的信仰养成或灵魂皈依途径。尤其重要的是,在美育已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人才战略及文化战略等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美育已经从蔡元培时代的专业教育和业余兴趣教育而变成一种具有大致确定的范围的交叉性文化教育类行业了。也正像文化艺术管理行业、文化艺术媒介行业、文艺评论行业等一样,美育行业同样需要一大批行业专门人才持续地投入其中服务。
也正由于美育已成为专门行业并需要培育专门人才,美育学科问题就需要认真考虑。美育不能被简单地归入哲学、文学、艺术学或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下,那样都过于分散和孤立,而应当考虑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灵活方案。在当前由13个学科门类组成的中国学科制度格局下,可以采取一种灵活的跨学科设置办法。这就是:让美育学科以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方式设立起来,并可以自主选择设置在哲学门类、文学门类、教育学门类或艺术学门类下。至于究竟定级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还是三级学科,并非要紧之事,关键还是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和持续地从事美育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美育行业的专门人才。
美育学科要突出基本理论的历史继承性和文化适应性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王德胜
当代美育学科建构要实现从观念体系到实践方式的结构统一性,就离不开在理论层面上具体认识和系统阐发自身基本问题,并在一定观念背景下实现“以文化人”美育价值的完整确立及其有效表述,向人揭示精神发展的宏大旨趣。而作为学科建构的理论基础,深刻体现人类美育思想的历史继承性,积极凸显理论认识自身的文化适应性,则是美育学科建构在基本理论层面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首先,美育学科建构在观念系统上有其特定的思想历史。由于社会时代、文化制度、发展理想以及实际生活等的异同,人类围绕各种美育问题的宏观思考和价值理想形成了谱系化的思想过程,提供了当代美育学科建构的历史前提。只有从基本理论方面深刻认识整个美育思想的历史谱系,充分把握观念命题演进与思想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性和理论方法的有效性,美育学科的当代建构才可能在历史与逻辑两方面寻获自身的理论资源。就美育基本理论而言,作为历史继承性的体现,对思想谱系的梳理和确认一方面要从人类美育观念发生和发展中深刻发掘其普遍性的价值指向,不断深化对这种普遍性的理论理解和现实阐发,从而在理论基础层面不断完善当代美育学科建构的自身逻辑。另一方面要在当代美育问题的具体发现和认识中积极把握历史与当下的内在联结,丰富化、具体化人生现世的精神层次,以使当代美育学科建构在深化理论认识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思想展开的历史必然性。
其次,美育是一个实践性展开的“以心立身”的生命价值追求过程,重在从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实际的审美感化和精神引导活动,不断向人提供克服具体生活有限性、寻求现实处境中的个体精神超越的目标。因此,在基本理论的具体深化中充分关怀现实人生的矛盾,深刻发现和揭示人生活动的价值实现方向,既是美育学科建构的实践性本质规定,也是美育学科建构之于自身理论基础的当代性追求。而这一点的真正实现,则无疑将充分理解和具体把握“文化适应性”问题引入到美育基本理论的建设之中。概括而言,在美育基本理论层面,这种“文化适应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充分对应”:一是在美育理论的外部视野上,与当代文化存在情势的变化现实、特别是美育对象的生活实践形态形成充分对应关系,以使美育命题的提出、美育观念的转换、美育目标的价值确立等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立场和指向。二是在美育理论的内部系统中,充分接纳当代审美方式的改变与拓展,特别是关注网络时代的媒介化审美存在以及大众参与性审美活动的发展,在理论内容上充分对应人类审美的当代形态,从而凸显美育学科建构在理论层面应有的当代性指向及其价值实现效度。
加强美育学科研究 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美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易晓明
对于美育学科建设,我认为首先应该澄清美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它的学科归属问题。美育学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审美教育问题、揭示审美教育规律、指导审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它既可以作为美学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存在。它的研究对象和学术范畴大于各门类艺术教育学,主要不是研究如何传授艺术技法,而是重在探究美育的个体和社会价值、美育的本质规律、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美育的审美心理基础、美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基本问题。
其次,明确美育学的理论基础,这是构架美育学课程体系的依据。我认为美育学的理论基础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是美学学科群中的相关学科。主要有美学、中西美学史、艺术哲学等,这些学科系统探讨了审美、艺术的本质、价值等本体论问题,而且通过不同时代中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呈现了这些问题的发展变迁。应该说这些理论是我们思考美育的本质、价值和使命等核心问题的重要基础。
二是教育学学科群中的相关学科。主要有教育学,它探讨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基本规律等是美育学研究的基本依据。“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美育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是心理学学科群中的相关学科。主要有审美心理学,它研究的个体审美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是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美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教育心理学探讨的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是研究美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形成的前提。
再其次,探索多元化美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社会以及学科本身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培养目标,既需要培养专门的美育研究人才,同时更需面向实践,培养某门学科专长+美育学的人才。课程设置需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多元性。同时增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美育实践的能力。总之,美育学需要培养具有较好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综合素养强的美育人才。
最后,拓展当代美育研究取向。第一,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的美育问题,以及新兴学科发展为美育研究提供的新视角;第二,体现交叉性和综合性,强化从不同视角和学科进行美育研究,比如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美育,同时进行教育领域内的交叉研究,比如美育与德育的交叉研究;第三,体现本土性和创新性,力图在中国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下,进行一些原创性的研究,比如中国优秀的乐教传统如何在当代发扬。第四,需要加强美育学的元研究,探索美育学的学科属性、特点等,从而更好地确立美育学的学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