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中提升研究生的研究素养是重中之重。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实施来促进研究生研究素养的养成,需要改革陈旧课程体系的勇气,更要有科学的改革思路与举措。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作为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改革试点单位,以“六大核心能力”定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素养,以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与制度机制创新来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打破学科壁垒
“六大核心能力”是指问题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研究方法的能力。
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及内容旨在以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学术素养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也是一个针对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不断调整的过程。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注重基础性和交叉性。按照基础理论课—方法技术课—专题组合课—实践课以及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选课—专业任选课的结构进行双重构建,为研究生搭建塔式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专业变式平台。开设由一位教授主持,多位教师共同讲授的指向学科前沿的专业组合课程。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着眼层级性和前沿性。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单门课程建设注意与本科知识的衔接,避免重复或断层的现象。同时注重拓宽专业面,精选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西方教育思潮等内容作为硕士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6类方法与技能类课程。将复杂理论、大数据研究等前沿理论及研究范式纳入博士课程。将道德教育、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比较教育研究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方法的掌握和外语应用水平。在研究方法课程建设中,将文献检索与综述、论文写作、社会调查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统计与测量、SPSS应用统计软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纳入到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将与大数据相关的前沿研究方法纳入博士课程体系。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在比较教育和课程教学论两个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引进、改编和借鉴国外先进教材,构建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科研训练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探索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协同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最能体现其“研究”特质的培养方式。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课程的科研训练强度。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增大研讨式课程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大阅读量推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文献阅读和分析,改变传统讲授式课堂居于主导地位的现状。变研究生教学为研究生学习,尝试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研究生课外学习对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实施导师组集体指导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制度。
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各类研究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注重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搭建多层次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探索多种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方面,在原有实习和研究基地基础上,继续扩大合作领域,逐步建立起包括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刊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企业和社区等范围更为广泛的实践基地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构建质量监控
全过程质量监控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需要以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来落实。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积极探索与课程建设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组建课程审查和评估委员会,建立针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估体系和长效的课程评估机制。具体研究、制定研究生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从而构建该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监控课改进展和质量,对课程改革实施不得力的专业,指导并督促其及时纠正,限期整改。
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根据博士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设立单独考核环节,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
编制研究生培养手册,加强研究生常规化质量管理。制定硕士、博士的学术报告制度和预答辩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必修和选修学分及开题报告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通知其本人进行更改。对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和答辩情况加强过程管理,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