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训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创意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打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通道,不断增强专业课程的鲜活度与时代感,积极推进课堂方式的变革,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立德树人,构建培养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新文科人才为基本定位,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优化培养方案,推动课程设置由传统知识传输到激发学生研究学习转变。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贯彻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开展教学研讨等措施,落实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做到“门门有思政”,尤其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加大课程思政的力度;同时,充分利用江苏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地——瞿秋白研究中心这一平台,组织课程思政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设置专题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本专业设置了先秦诸子研究、古典小说研究、文学评论与鉴赏、论文写作等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课程体系变革的推动下,学生主动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参与专任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创新训练,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近3年,本专业学生完成了一项国家级别、5项省部级大创项目,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课堂变革,探索培养创意实践型人才的新举措
本专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变革,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策划能力,探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创意实践型人才培养新举措。
——推动理论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利用新媒体设备和新平台,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文科教育的转型升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以兴趣为导向,推进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自主式”转变,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输”到小组汇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拓展知识面、锻炼写作和表达能力提供了渠道。
——以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双师”团队建设为支撑,提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针对社会对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的需求,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和创意实践课程体系,开设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影视后期制作、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提升学生创意策划能力,重点培养文化创意、文案策划等产业急需人才。
资源整合,研究“1+N”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汉语言文学专业紧紧围绕专业核心素养和学生创新能力,以实验实训和产教融合为途径,提高学生应对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树立“大实践”理念,根据专业发展实际,着力打造新文科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专业现有与常州市文联、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常州西太湖影视基地等合作的影视产业实训基地、创意写作实训基地、摄影与摄像实训基地等多个文科创新实训基地。主动对接农村义务教育需求,选派优秀学生到农村中学参加初中语文课程的实习。借助这些与行业对接的实训平台,学生全方位接触、参与相关行业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
——以项目制的方式,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广赛”“互联网+”等学科竞赛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每年有200余人次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先后有十余人获得大广赛、全国大学生作文赛等省级以上赛事奖项。3年来,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开展了常州地方文化口述史整理、常州大运河非遗纪录片制作、常州红色品牌IP传播等文创项目,通过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述举措,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创意实践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