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没开空调,一滴滴汗珠从邹余贵的额头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衫,他却丝毫不在乎。
这个暑假,邹余贵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办公室,上网查询资料,制作课件,为新学期课程做准备,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知道他的这个习惯,时不时会来找他答疑解惑,他都会一一耐心予以指导。
若不是办公桌边上放置的拐杖,很难有人意识到,眼前这位精力充沛的教师,其实是一位左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
意外之后的郑重选择
8月10日,记者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群力中学。天气酷热难当,这所乡村初中的大部分教师都已休假,而英语教师邹余贵却依旧在办公桌前忙碌着。
面对记者,邹余贵平静地讲起了2015年1月10日那天的事情,他的命运在那一天被彻底改变。因为在之前举办的家长会上,两名学生家长缺席,他放心不下,便前往家访。
邹余贵骑着电动车,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身旁的渣土车却猛然向他倾轧而来。片刻空白之后,邹余贵清醒过来,身体没有任何知觉,却发现自己的左腿已不知去向,血正汩汩地往外流。“少了一条腿,我还怎么给学生上课啊!”他这样想着,再次昏迷了过去。
校长方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旧感慨万千:“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刚从重症监护室出来,脸色惨白,不能进食。见到我,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给学校添麻烦了,我的两个班现在怎么安排?’”
面对残酷的现实,邹余贵一度情绪低落,家人的关怀、同事的鼓励和学生的问候,成了他恢复创伤的良药。群力中学地处偏僻乡村,距离医院很远,学生们坐公交来看望他一次,来回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可这并不能阻止大家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邹余贵的身体慢慢康复起来,他装上了假肢,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是工伤,他本可长期在家休息,享受优厚的津贴。但思虑再三,他还是选择回到学校,因为“实在放不下那些孩子”。时隔两年,邹余贵很庆幸当初的决定:“其实,我真正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就是在回到学校以后。”
艰难开始,一路坚强
考虑到邹余贵的特殊情况,学校一开始并没有安排他上课,而是让他旁听其他教师的课并进行指导。
“不试试看怎么知道呢?”他一次次对自己说,一次次向学校递交申请。终于,学校领导拗不过他,让他带一个班级,教室安排在一楼。
2016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邹余贵重返讲台。第一节课才上了10分钟,因为站立时间过长,邹余贵装有假肢的那条腿就开始剧烈疼痛,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他咬咬牙,面容平静地坚持把课上完。晚上回家,妻子帮他把假肢卸下来,才发现与假肢接触的那个部位,已经长满了水疱。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三个月,水疱磨破了,又重新长出来,直到磨出厚厚一层老茧。
邹余贵说,重返课堂的这两年,令他感动的是,有学校的照顾,更有来自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以前,下课铃一响,学生就一哄而散,争着跑出去玩。而现在,他们会静静地坐着,等我慢慢走出教室后,才自由活动。孩子们就是这样,他们也许不会用漂亮的语言表达,但是他们心里都懂。”
让梦想圆满实现
与邹余贵面对面坐着的,是学校教导处主任谢伟伟。这位2009年来到学校的英语教师,对邹余贵的第一印象就是“太强悍了”。“因为生源减少,像这样的农村中学,大部分老师都带一个班,邹老师当时是学校唯一一个带两个班的英语老师,而且还是班主任。”
尽管教学任务重,邹余贵的教学成绩在学校却是数一数二,在整个溧水区也是名列前茅。以前如此,如今亦是如此。年轻教师们笑言,在邹余贵身上,他们学习到了很多新技能。比如,邹余贵会在考试后让每名学生列一张小清单,将所有做错的题目及错误原因一一列举,之后他将所有清单收集好,在下次考试前再发给大家,让学生对照清单查摆问题。
邹余贵今年46岁,从1992年踏上三尺讲台至今已25个春秋。从小到大,教书育人一直是他的梦想。经过那场劫难,如今的邹余贵心境坦然了许多。
他说,最大的梦想就是身体能够支撑住,让自己能在讲台前站得久一些,帮助更多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插上飞翔的翅膀,“这样,我们的梦想也就圆满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