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教育部特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本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正在对校长专业成长发挥着巨大引领作用。
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教育部特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德为先”等五大基本理念和“规划学校发展”等六项专业职责,发挥着引领校长专业成长的巨大作用。
校长是学校行政地位最高的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学校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校长首先做“高人”,才能与校长的高地位相匹配。
一、校长应该是“高瞻远瞩”的人
所谓“高瞻远瞩”,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别通篇》。
两只狼来到草原,一只狼很失落,因为它看不见肉,这是用“视力”在看问题;另一只狼很兴奋,因为它知道有草就有羊,这是具有“视野”。 视野能超越现状,使人看到长远目标,而“视力”不能,这就是“视力”和“视野”的区别。每个人都有眼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光,眼睛只能看到当下,而眼光才能看到未来。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要眼光远大。校长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新时代的前沿,科学规划学校的长远发展,集思广益确定学校发展的高远目标。校长的站位有多高,学校发展的起点就有多高,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达到多高。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28年10月21日的夜晚,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农村的一个破庙了,他是农民朱五四这个贫困家庭的第四个孩子,家族兄弟排行第八,父亲给他起名为朱重八。朱重八在缺衣少食、忍饥挨饿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可好景不长,突然天降灾难,他的父母都去世了,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他为了生存,来到寺庙里当小和尚,靠外出乞讨化缘勉强活命。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重八知道这就是机会,于是,义无返顾地投奔了红巾军。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朱元璋英勇善战,还有谋略,逐步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并最终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志存高远,并为之行动,往往能创造出世间奇迹。
“规划学校发展”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校长提出的重要专业职责。作为校长,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在哪里,做一个“高瞻远瞩”的校长。结合学校实际,与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充分研讨,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学校发展目标,带领团队合力促进学校高效发展。
二、校长应该是“高风亮节”的人
“高风亮节”是一个成语,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出自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学校领导者的校长,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像北极星那样原地不动,众星环绕着它。正如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大家都知道,管仲在齐国任相40年,辅佐齐桓公,并帮助齐桓公实行改革,对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起了重要作用。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齐桓公执政之前,管仲为了阻止齐桓公回国继位,在半路用弓箭射杀齐桓公,箭射在了齐桓公的带钩上,齐桓公假装倒地,咬舌吐血装死,才躲过了一劫。但是,齐桓公成功继位之后,不但没有杀死管仲,还与他谈论霸王之术,重用管仲为相,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正是齐桓公的高风亮节成就了他的千秋霸业,并使他名垂青史。
作为校长应该学习齐桓公的胸怀,率先垂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任人唯贤,以德治校。
三、校长应该是“高情厚爱”的人
成语“高情厚爱”, 意为“深厚的情谊”。出自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校长提出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有爱,施行人文管理,有人文情怀。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体现了他“仁”的主张,也体现出孔子心中充满大爱。
作为校长要眼中有人,心中有爱,在校长的心中,要人高于事,人高于成绩。
四、校长应该是“高歌猛进”的人
“高歌猛进”是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情绪高涨,斗志昂扬,充满乐观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面对党的教育任务,作为校长,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进道路也一定是迂回曲折,充满荆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
校长面对艰巨的任务和诸多难题,应该具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王者气概;具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具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昂扬斗志;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乐观精神······在育人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豪气冲天,终身学习,永不言弃,引领发展,攻城略地。
五、校长应该是“高朋满座”的人
“高朋满座”,意思是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出自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以狐腋白毛部分制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市,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会立刻跟着叫起来。怎么还没睡多久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人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鸣狗盗”就出于此。
校长是学校团队的领导者,是学校重大事宜的主要决策者,不能做光杆司令,也不能孤陋寡闻,更不能独断专行。校长的周围也应该经常是高朋满座。当然,这里高朋相聚,不是在一起吟诗品酒,也不是畅叙友情,更不是打牌娱乐,而是共商大计,是集思广益谋发展,是校长实行民主管理问计于民。这里的高朋,可以是中层领导,可以是职工代表,可以是普通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家长,甚至可以是普通学生。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要善于用人,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力前行,共创教育的美好明天。
倡导校长做“高人”,但是,校长不能做“高高在上”的人,要低姿态做人,不能脱离群众;校长不能做“高谈阔论”的人,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纸上谈兵;校长不能做“高傲自大”的人,骄傲自满,眼高手低;校长不能做“高枕无忧”的人,麻痹大意,大意失荆州;校长不能做“高阳酒徒”,放荡不羁,无所作为。
倡导校长做“高人”,做高目标、高境界、高情怀、高效率的人。
作者简介:
张建军,1968年出生,辽宁省锦州市人。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凌海市凌水小镇学校校长。曾主持过二个国家级科研课题并获奖,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荣获“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育科研先进教师”、“辽宁省家长学校骨干教师”、“锦州市优秀教师”、“凌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是教育部首批名校长工作室“吴献新名校长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