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梦,愿化身太阳鸟,立师德、树新人,唯望远方,不问归期。
——题记
一、最初的梦想
还记得垂髫时期和同伴最喜欢玩的过家家“上课”游戏,大家争着扮演老师的角色,于是,在巷口,在院子里,在榕树下,总有那么一位眼神清亮、声音响亮的小老师,脸上骄傲、满意的表情像东起的曦光,柔和,不耀眼,却给黑夜画上了醒目的句号。我又何尝不是冲向那片启蒙的金黄光带,挣脱身后的愚昧黑影,小心地保护着心中那颗不知名的种子。
还记得小学时老师一笔一画地书写,接着黑板上就会出现一个个我们舍不得擦掉的字。课堂上,一个个回味无穷的故事,总被我们在放学时迫不及待地讲给家门口的阿嬷听。那时“老师”是俊杰的代名词,是我甩掉黑夜奔向光明的力量源泉,心中那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还记得填报大学志愿时,“师范”是我的填报标准,毕业时,我考取了县电视台的记者,然而临到报到的时候我最终放弃了,因为彼时我们县的教师招录方案公布了。在人生选择的一个个十字路口上,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教师,哪怕是非常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早年深埋心中的那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它渴望蓝天,渴望长成参天大树的模样。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给了我辨别未来之路的方向标,指引我一步步踏上三尺讲台。
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尺讲台,一方天地。十一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如水流逝。然而岁月改变不了我教育的热情。我不改初心,追随着一位位德艺双馨的前辈,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一张张求知的脸孔,一个个探索的眼神,都让我不禁想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育人职责;办公室里一位位华发前辈仍孜孜不倦地教研,老花镜后是坚守的执着,让我理解了人们为什么总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句子赞美教师,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教育犹如登山,登凤凰山、黄山、庐山,风景秀丽自是赏心悦目,可实际上我们总会遇上云山雾海,这抑或令你呼吸困难,但是如果多一点耐心,云终将退,雾随风散,加以爱的眼光鼓励它,它终将还你一泻而下的阳光,到那时,沐浴阳光,倾听风语,感受春风化雨的美妙,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爱的教育。
学无止境,习之不息。古有《劝学》《论语》,今有习近平主席的谆谆教诲。前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学习应该不分身份地位,要不耻下问。后有悲鸿先生的“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所以我一如既往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汲取新知识,借助同科组、兄弟学校的交流,优化授课内容,借助网络、书籍,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礼记》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商汤王自我勉励的话语,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些传统经典语句所蕴含的德厚流光、家国情怀,是我孜孜以求的境界。所以一直勉励自己勇于创新,争当教育新人,保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在大学时,陶行知的“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深深烙在心上,“有一分热放一分光”,不做“人人为我”的娇老师,争当“我为人人”的新时代职业人。往小里看,这是爱岗敬业、无愧于心。还记得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学校里的老教师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义务辅导学生,孩子们簇拥在老教师的周围的场景。时至今日,我还是固执地觉得那黑发、银发是世界上最高贵的黑、银配色。并且,在往后的时间里,我也将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学生筑造他们的学业之梦。往大了看,这是教书育人的师德使命传承。学生不仅是个体,更是国家的未来,师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国家赋予的育人使命。
宽严适度,刚柔相济。孟子把“如时雨化之”排在五教者的首位。刚毕业时,面对着仅比我小六七岁的孩子,我想以“师道尊严”威慑他们,所以上课总是板着脸,不问详情,一言堂、一刀切。然而不久,我发现虽然学科任务完成得不错,但是课堂上气氛沉闷,课后学生们遇见我也是打完招呼就赶紧绕开,这些让满腔热情的我顿入冰窟,我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错了?后来,我明白,我和学生们之间缺乏一种“爱”的情愫。我开始真心实意接纳学生,全心全意爱学生。听他们的倾诉,排解他们的烦恼,高兴着他们的进步,表扬着他们的优点,也严厉指出他们的错误,点出他们的懈怠,向他们提出明确的目标,也和他们一起交流观点,思辨争鸣……其中的乐趣岂是言语能说得清的!
三、师魂铸新人
毕业来到潮安南部的一个小镇——龙湖镇,在她的东边,是一条日夜不止的韩江,缓缓流动,水波不兴。这个落后的平原小镇,和周边的发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为了生计忙于奔波,有些甚至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家乡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兼职补贴家用,对读书反而是吊儿郎当的态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默默念着“一个都不能少”。
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又是残酷的。学生无心求学,任教老师也纷纷转移阵地了,我的身边刮起了一股“逃离农村”的风气,许多同事都选择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发展,有些还好心地劝导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我选择了坚守。只要心中有梦——立师德、树新人,哪里都是广袤的天地。庄子的蜩、学鸠和大鹏,同在一片天下,但是一个“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一个“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样的天,不一样的高度,源于不一样的能力,与天无关。所以,我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希望能影响到学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坚守,做新时代之人!
于是,一次次家访,我沿着韩江,跨过铁道口,走在鸡鸣犬吠的村路上,把一个个游离于学校之外的孩子唤回。一节节课本之外的人文提升课阐释了人生路不是鲜花铺就,荆棘杂草相杂其间是必然的,唯内心坚定方能闲庭信步,这些慢慢滋养了少年们的心灵贫瘠之地,渐渐的,这些少年的眼里住进了远方,而非只有眼前的困顿;阅读分享课上,我因人而异,根据不同阅读水平挑选阅读书目,于是,后来,课堂上有了一段段慷慨激昂的发言、声声抑扬顿挫的朗诵,少年们开始爱上读书,醉心于阅读,意气风发;我鼓励他们放下手机,告别网游,于是,运动场上多了一群奔跑的白衣少年,他们说:“老师,听风在耳边歌唱真浪漫!”他们不止喜欢上听风,还喜欢把汗水挥洒在篮球场上,少年们的团结拼搏赢得了一次次喝彩,少年们的澎湃激情点亮了他们的未来人生路……许多许多,少年们的进步,给了我砥砺前行的信念:我是教育者,我骄傲!
白驹过隙,当年课堂上的学生们也已经走出象牙塔,奔赴各岗各业,其中不乏加入杏坛者。大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每每听到他们进步的喜讯,总倍感欣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心无旁骛,任日月转换,初心不改,甘守三尺讲台。原想是圆我儿时的梦,不曾想竟能为我们的中国梦添砖加瓦。我是教育者,我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读来宛如圆月朗照的清明,不时有清风徐来。我必当行之以躬,做合格的“四有”好老师和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左边的韩江徐徐前流,永不停止,右边通往学校的护堤路上,学生军上学的方队络绎不绝,上课铃声长短响起,清脆悦耳。是的,江水不停,树人不倦!
立师德、树新人,唯望远方,不问归期。
(作者:李斐,系潮州市潮安区龙湖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