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重构学生为本生命至上的学校教育体系

■科学谋划,开启特殊新学期①

编者按:9月,中小学校陆续开学。日前,教育部召开2020年首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要求中小学校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如何统筹好教育教学与安全防疫?如何实现疫情后学校教育的新发展?对此,本刊开设“科学谋划,开启特殊新学期”专栏,约请专家、校长分享观点与经验,以供参考。

学生为本,是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价值的核心主题,也是学校教育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本质回归。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过程中,世界教育经历了一次教育本质和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相信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为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幼儿园陆续开学,教育工作者要把对“学生为本”“生命至上”这些教育本质的认知,转化为开学后更加细致的教育系统行动,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实践行为,实现疫情后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一是从细节上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一位好校长、好教师的教育手册的第一页第一行应该写着: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天职。因此,学校应把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健康卫生制度,细化为学校常态的校园卫生健康管理机制,系统构建健康校园。开学后,学校要建立校园每日环境消杀制度,对学生触碰较多的部位,要建立每日多次消杀机制;建立学生健康情况报告制度,尤其是北方地区即将进入秋冬季节,及时了解可能发生的季节性疾病,有利于避免校园聚集性疫情。此外,学校开学后将进入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在课程和作息时间安排上,要尽量增加学生室外活动时间,注意教室等封闭空间的空气流通,减少在封闭环境中戴口罩时间,增加学生心肺供氧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运动锻炼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抵抗力;要切实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上好体育课,开好健康课。尤其是在学生成长的不同生理阶段,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常识教育,推动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品德,为全面提升公民卫生素养奠定基础。新学期开启,学校要总结疫情防控经验,转化为生命至上、学生为本的学生身心健康系统化校园保障策略,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二是从方法上落实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坚持以学习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目的。疫情期间大量的在线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也是教育的本质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的终身持续学习能力。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要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聚焦学生“学会”知识的目标达成,忽略了更高级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和“爱学”的情感。

疫情期间,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被动的空间分离,倒逼学校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会学能力和爱学情感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为本在抗疫教育中得到了实质回归。当学生再次回归校园,学校教育再度重启,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反思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关注知识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品格发展,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比如,应通过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分享居家学习经验、收获和体会,分析自身学习不足,以此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管理意识、方法意识,形成主动学习情感。教师则要通过教研活动进行抗疫教育反思,总结抗疫教育的经验,提出进一步落实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教育原则,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课堂,也要成为培养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情感的课堂。学校应加强教育和学习生活的整体设计,把教学“课时”与学习“学时”统筹整体安排,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自我学习计划安排留有更加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教育真正回归学生,让学校真正成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圣地。

三是从制度上建立家校协同的教育共同体。抗疫教育让学校和家庭更加紧密地联动在一起,形成了促进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共同体。疫情期间家校协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反思家校共育的责任和义务。从教育和学习的本质看,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社会性活动,这一活动应贯穿学生成长的全部时间和空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堂课,扣好第一粒扣子。当孩子走进校园,学校成为他们的主要学习空间,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专业引领者。疫情期间,家庭教育的负担急剧加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衔接进一步加强。但在长期的学校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抗疫教育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分离问题放大暴露出来,折射了现代教育专业化发展中的弊端和问题。

当疫情缓解,学校陆续开学,学校和家庭都要进一步反思教育的本质和各自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家校协同、家校共育的机制,从制度上建立家校协同教育共同体。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主动建立联系家长、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制度,加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专业理论、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专业工具的指导和培训,让家长真正担负起孩子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的职责,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家长要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意识,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和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学习教育基本理念和学校课程教学制度,配合学校和教师教育工作。尤其是要结合孩子成长,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掌握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技巧,科学实施家庭教育。将疫情期间的家校交流机制常态化,家长和教师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建议的家校共建、共享、共育机制,建设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体。

四是从本质上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和评价行为。疫情让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生命可贵、团结重要。因此,学校教育评价要进一步超越知识本位的评价目标和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和素质提升的教育价值。评价是指挥棒,只有教育评价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指挥棒,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素质教育本位。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思潮,也是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抗疫教育的启示是,学校应在平时教育中就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的评价,关注学生自我管理、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评价,用评价引导学生从关注学习结果到提升学习过程发展,切实培养爱学的情感和会学的能力。学校评价要加强个性引导,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积极的评价导向,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危机中寻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疫情给教育带来的反思,必将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奠定新机,相信重启的校园生活将更加健康美丽!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