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表现性学习”和儿童成长同频共振——江苏省徐州市星光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探索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徐州市星光小学创办于2001年,拥有星光本部、湖北路分校和荣盛分校3个校区,是徐州一所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名校。徐州市星光小学以“课堂教学有活力,学生表现有魅力”为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多元、全面发展。“让每颗星都闪亮”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基于“适合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强调,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都在具体的课堂、班级、年级、学校等活动交往中,通过积极对话表现更好的自己。

自2019年6月,星光小学“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被立项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以来,借助项目研究,全方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学会表现、学会创造成为当前课堂变革亟待破解的问题。学校尊重儿童年龄与认知规律,寻找到“表现性学习”和儿童成长之间的契合点和关联处,将它运用于各学科的家常课,鼓励学生用更擅长的方式表现更好的自己,闪射出自己的光亮。

“表现性学习”内在要旨是“学会学习,学会表现”

“表现性学习”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再现出来,让他人包括自己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观察到,做到即学即用、活学活用、学用一体。

“表现性学习”打破了课堂是教师独演的舞台,学生以“告知”的方式接受知识的局限,主张通过探究性行动和展示性行为深化认知、生成智慧。将表现性学习方式运用于各学科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活动、学习、探究,为课堂注入活力,改变原有课堂样态。学生们在学习中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其核心理念体现为三个方面: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课堂是表现的场域。

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体现在儿童的表现欲上,如通过图画、弹奏、口头与书面沟通,操作或摆弄、身体运动等,让儿童的表现天性得到满足,产生一种自豪感,推动儿童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提高。

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体现在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上,应尊重学生表现主体的地位,让表现成为教学的主题,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中促进学生学会表现。

课堂是表现的场域,体现在教师和学生都参入“表现性学习”,在实践中主动体验、合作、探究、收获、分享,将内在的思维活动,外化为不同的行为表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认知、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

“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校本表述

自学校的“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被立项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以来,学校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综合实践等诸学科,探索体现学科特性的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

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表现性行为,教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动口、动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观赏、绘制、运动等各种实践形式,进行表现性学习,从而陶冶情操、学会审美、强健体魄、形成核心素养。

语数英等基础学科都在探索具有学科属性的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不同课型不同结构,不同课时不同流程,不同任务不同标准。

以小学语文表现性学习STARS课堂样态为例: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任务;围绕表现性任务,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学过程中,促进认知;针对小组内难以解决的疑惑,进行探究性阅读;最后,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书面语言等进行表达展示,实现思维外显。

多维评价充分肯定学生表现

“表现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是从多维度展开的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多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

学校采用“成长档案袋”“课堂表现评价”和“STARS星评价”的方式:“成长档案袋”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方法,指对学生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当下进步,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课堂表现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主张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过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之中。学校还设计课堂讨论和表现记录表,在课后通过一系列研讨记录的分析、对比,阶段性地对学生在各种教育结果上的成绩作出判断。“STARS星评价”是一种全面性评价,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客观定性,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行为与习惯、学习方法与能力、综合评价及改进意见等。

学校将“表现性学习”作为自身独特基因和发展密码,与儿童成长同频共振,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谛,成为更能展现学校魅力和特色的名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