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校长轮岗是回归公共教育的定位

P020211124307999365212.jpg

今年9月,从北京市密云区城区校轮岗至山区校的校长温光福带领低年级学生出早操。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聚焦校长交流轮岗

【编者按】

近期,北京等地大面积、大比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校长轮岗并非新鲜事,此次有何“升级”?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理解校长交流轮岗的重大意义?具体应该怎样推动?身处其中的轮岗校长又有什么切身感受?本刊特别邀请专家、试点区域相关负责人、轮岗校长就此进行探讨。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最近北京和上海等地相继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的交流轮岗,虽然并非新鲜事,却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其关键在于,“双减”背景下的校长流动轮岗是义务教育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以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新的发展征程的具体举措。如何更好地推进校长流动轮岗,需要从时代背景、价值取向、轮岗实施、制度保障来加以思考。

校长交流轮岗要回应时代要求

本轮校长交流轮岗与以往所处的时代发展背景不同。“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吻合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从注重数量增长到关注质量提升,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取得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上,就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在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时代赋予了校长交流轮岗新的要求,需要校长有基于历史发展的责任担当。

校长交流轮岗要体现新的价值定位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升共享发展的动能,增加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能力,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反映在义务教育的发展上,就是要解决好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供给等在群体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公平、不平衡现象,构建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制度与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基本性、均等性、可持续性,织密夯实义务教育这一民生保障支撑体系,校长交流轮岗是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强调高质量发展。织密夯实义务教育这一民生保障支撑体系,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高峰”与“高原”交相呼应的办学景象。此前,基础教育对质量的诉求更多强调的是差异性甄别与选拔,而不是全面发展与共同提高,与之配套的教育资源差异化配置,突出了重点校、重点班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发展在水平上形成了独领风骚的“高峰”现象,而没有形成质量共同提升的“高原”景观,优质资源的不充分、不均衡导致家长普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产生择校热和学区房等现象。这些年,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动下,学校硬件问题得到均衡发展,但质量与内涵的发展还存在不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秉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发展理念,校长交流轮岗是重要选项。

第三,回归公共教育的定位。“双减”政策出台很重要的原因是规避校外培训机构利用资本力量及追求利润的特性稀释公共教育体系的优质资源、产生削弱基础教育质量的“虹吸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提升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公共职责的能力,提供相对优质的公共产品,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需要义务教育追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走出功利化的教育困境,而校长交流轮岗是重要保障。

校长交流轮岗应如何进行

第一,注重优质校长的交流轮岗。以往的校长流动轮岗回应的是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目的是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由于当时基础教育的优质学校为数不多,这些学校的校长、教师流动意愿不高。笔者在这一时期的调研中发现,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校长自身都有这种疑虑,校长教师流动转岗了,学校发展质量和特色就削弱了,这也是流动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通过多年集团化办学、定期交流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制度、送教下乡、名师资源共享等举措持续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软实力方面得以极大改善。

因此,“双减”政策下的校长流动轮岗更强调推进优质均衡,更强调校长的能力与素质,需要校长有高的站位,通过轮岗解决学校发展的短板,使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惠及孩子身上,带动学校提质增效。北京和上海的试点就突出体现了这一取向。以上海为例,上海确定的100位特级校长中有45位校长流动,新评特级校长不低于20%左右的人员流动到乡村学校或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学校支教3年。

第二,注重流动轮岗的制度化与常态化。此轮校长交流轮岗引发高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转向优质均衡阶段,优质校长的流动轮岗离制度化、常态化还有距离。

第三,注重区域均衡与“按需轮岗”。校长交流轮岗必须以促进区域内学校办学的整体优质均衡与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实现学校之间优劣互补,这就需强调以需求为导向的按需轮岗,以此设置目标岗位和具体任务。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流动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校长进行调动,这样,校长流动原本的积极意义被削弱,学校真正的需求被忽视,被迫轮岗的校长也难以在学校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设校长交流轮岗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

第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双减”背景下,一些地方出台了校长交流轮岗的新政策,应将其深远意义、基本内容、相关措施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交流轮岗政策的直接行动者——校长进行政策宣讲,使其准确了解政策本意及内容,特别是强化校长在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第二,理顺校长管理体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管理归口不统一、人权与事权不统一、学校和校长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成为影响校长在不同学校之间交流的主要体制性障碍。县域范围内,有的校长管理归属县委组织部门,有的归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归口不一致。校长的调动、晋升归属组织部门,而校长的业务则归属教育行政部门,人权与事权不统一。学校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也阻碍了校长在校际间的流动轮岗。因此,需要借助实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专业化的职级序列和专业发展制度,理顺校长管理体制,逐步弱化、取消学校和校长的行政级别。

第三,加强过程性管理。要注重对校长交流轮岗实施工作的过程性管理,加强对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在新学校的管理与考核。参考以前的实践,一些地方在这方面重视不够,管理弱化问题较为普遍。要建立起对交流轮岗校长的管理与考评机制,实行年度考评和交流期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晋升评职评优结合起来,确保交流轮岗的校长和教师在新学校认真履职,担负起学校优质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