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岁末,我以一名乡村教研员的身份,踏上了贵州省“国培计划”培训者研修之旅。
一、负笈问道:带着三重困惑启程
十余年扎根乡土教育一线的经历,让我深谙乡村课堂的困境与希望。临行前,我整理了从教师转变到教研员一年来的三个困惑,它们像三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
理念悬浮之惑——当“核心素养”之风席卷教育界,县域内70%的课堂仍在“知识填鸭”与“知识快递”教学的泥淖中挣扎。如何让理念真正扎根乡土?
教研空转之殇——全县29个校本研修组看似繁花似锦,教学视导中九成材料却沦为“标准化”摆设:签到表整整齐齐,活动照片笑容灿烂,但真正解决教学问题的研修成果不足10%。多数教研变成了“签到拍照交材料”,促进作用甚微。如何打破“教研剧场化”的僵局?
青蓝断层之虑——35岁以下的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占比17.2%,许多人入职时怀揣星辰大海,却在三五年后陷入职业倦怠。如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云梯,让教育薪火生生不息?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国培的课堂。彼时的我未曾想到,这场研修将颠覆我的认知,成为教育生涯的转折点。
二、破茧:在解构与重构中淬炼教育魂
困惑一: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从“教知识”到“育能力”,实现思维品质的质变。
林向荣教授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如同一记惊雷,劈开了我固化的思维,让我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他认为,在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对此,林教授从政策背景下的提质路径,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目标设定,探究式学习、技术融合下的教学方式变革,主题式研修、课型研究下的校本研修创新等方面,阐述核心素养的起点,以此反哺课堂教学,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实现教育质量提升。
课间,一则“父亲用关抽屉夹断黄瓜,来对小孩进行安全教育”的小视频,引来众多学员的会心一笑,但随之引申的“教学共振”理论——教师的教学频率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节律同频。瞬间让学员们陷入深度思考:是啊!核心素养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生长在课堂土壤中的种子。课堂应从“教知识”转向“育能力”,教师在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前提,是先需找到“学生在哪里”,是基于学情的课堂逻辑重构。
这让我想起一次教学视导:某校教师精心设计了“测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素养目标,课堂上却仍在黑板上推导公式。而在另一所学校,我偶然撞见一位青年教师将数学课搬到操场。孩子们扛着卷尺测量花坛、旗台,七嘴八舌地争论如何计算面积。当一名学生兴奋地喊道:“老师,我会算我家菜园的面积了!”这一刻,我豁然开朗——核心素养的种子,本就深埋于乡土生活,静待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用智慧的火种去唤醒。
困惑二:怎样激活教研的一池春水?——从“机械模仿”到“自主创新”,促成教研生态的蜕变。
“最有效的教研形式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研修模式是自修”。王曜君教授开课不久,便以一道小学数学推理题拉近对话距离,当学员们自信满满地报出答案时,他却连连摇头:“再想想!”会场陷入令人窒息的寂静,直到两分钟后,才有人颤巍巍地说出正确答案。“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深究,又如何要求教师打破思维定式?”王教授的话如当头棒喝。他提出“校本教研三境界”:第一层是照搬模式的“机械模仿”,第二层是立足校情的“深度耕耘”,第三层是突破常规的“自主创新”。
真正的教研应是“自我救赎”,而非“完成任务”。随后,王教授以《立足校本,拓展教研思路——从机械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为题,与参会者展开交流,他强调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特色,从教师的教学实践需求出发,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教研模式与方法。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成果,促成校本教研生态的蜕变,提升学校的教育竞争力。
困惑三:如何点燃青年教师的成长星火?——从“孤军奋战”到“共生共长”,实现专业范式的跃迁。
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是每个教育人的梦想。卢玟燕教授展示了一个从初登讲台的手足无措,到三年后个人专业素养上获得区赛、市赛的各种荣誉的教师成长案例。秘诀何在?她表示,成长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培训”,更多的是“陪伴”,接着,便以《青年教师培训实践探索》为主题,聚焦于青年教师这一充满活力与潜力的群体,围绕“陪伴式教研”这一主线,分享了丰富的青年教师培训经验与实践案例,从培训课程的设计到培训导师的指导,从教学实践的锻炼到职业规划的引导,全方位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蜕变:从独行者到引路人
初抵国培时,我是揣着“教案”与困惑独行的赶路人,十三位教育名家如北斗垂光:刘波的《践行教育家精神,做廉洁从教的师德典范》是刺破暗夜的燧火,周国庆的《数智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像劈开岩层的利斧,陈瑜的《全息式五育融合——建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似唤醒冻土的春雷——他们不仅授我以渔,更让我看见教育不该是独善其身的孤灯。
分组研讨时,我们第七小学十九名各地市教育工作者的笔在白纸上交织成网,活动结束时,七名学员代表汇报PPT里的研修照片叠成智慧的火种库,我突然懂得:教育是敦煌壁画里的灯树,一根灯芯能引燃千盏光明——就像张桂梅以膏药裹身的病躯点燃教育火种,我们在备课室修改的每个教案都是在给“教育公平”的火炬续油。
返程时,望着窗外高楼过后的连绵群山,我忽然明白此行带回的不仅是AI助学与大单元设计,更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那些要传达给几百名教师的理念,终将化作黔灵大山教室里的核心素养之光,教研云端的清泉之思,让每个乡村孩子在知识星河上扬帆——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的热血,更是一个民族在为未来铸魂。他们在发光,以一己微光,在历史的褶皱里点燃文明火种;当千万束星光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映亮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更是人类文明投射向更辽阔的星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