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黔西南州第二期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总结报告

按照《黔西南州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二期中小学校长网络研修培训者培训的通知》(黔西南教师【2015】62号)文件的要求,带着州委州政府以及300万盘江父老的殷切期待和深情嘱托,2015年11月15日至2015年11月29日,黔西南州第二期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全体学员共200人在州教育局梁喜明局长的带领下,在首都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学习。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意高远,深谋远虑,气魄大。

二、泼墨山水,大开大合,手笔大。

三、团队庞大,运作精细,反响大。

四、他山之石,攻我璞玉,收获大。

五、外傍他觉,促我自觉,反思大。

一、立意高远,深谋远虑,气魄大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如今,我们正在“中国梦”的感召和引领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朝着第一个“百年”目标扎实迈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按照不同维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的小康”。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在今年4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

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国力是否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对于个人,接受教育也是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人们挣脱贫困枷锁的有力武器。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顽固不化的观念意识成为了农村贫困人口在穷困潦倒中挣扎煎熬的最主要原因。他们生活清苦,没有能力也不愿将维持生活的金钱让孩子接受教育,于是,孩子们没有了改变自己的“筹码”,就要沿着父母贫困的老路继续前进,在贫困的“泥潭”里无休止地挣扎。

知识改变命运,贫困的人生需要教育的介入。习近平的“教育扶贫观”找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症结,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那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显示了习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情怀,更展现了作为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长远眼光,再一次为农村扶贫明确了方向。

州委州政府顺时而动,顺势而为,顺乎民意,顺应潮流,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既契合了国家和社会的潮流与趋势,又实事求是尊重了黔西南脱贫的现实与亟需;既立意高远,又脚踏实地;既善于抓教育教学的整体推进,又善于抓校长这个学校发展的牛鼻子。可谓是对我州当前发展形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我州改革发展的关键点的精确判断,看到了教育和贫困的内在联系,为我州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理清了方向。

二、泼墨山水,大开大合,手笔大

黔西南,乌蒙山,南北盘江……大山大水大草甸,大开大合大气象:正如中国画里的泼墨山水一样。这一方山水和土地——水墨金州孕育了同样潇洒写意的各族儿女,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恣意放歌。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有贫穷的叹息,落后的无奈和加快发展的呐喊!自2008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危机也使我们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加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也使原本温暖如春的黔西南感到了丝丝寒意。可是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中,州委州政府能够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这个大平台作为突破口,培训我州的中小学教育骨干,以此推动我州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佩!团队之大,人员之多,耗时之长,花费之巨,风险之高,足见州委州政府立足之高,谋划之远,气象之宏,气魄之大!正如奔腾不息的盘江之水,用永不歇止的流淌诠释什么叫奋斗,亦如巍峨高耸的乌蒙山,用昂首仰视的坚毅昭示什么叫不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相当于我国教育系统的“中央党校”,被誉为教育界的“黄埔”,前来进行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然而一个西部褊狭之地竟然派出如此大规模的团队前来学习,而且不止一次,确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难怪在班委会第一次工作例会上连学院的李院长都要亲自参加我们的会议了。

泼墨山水,大开大合,手笔大,气象大,我们相信效果也一定大!

三、团队庞大,运作精细,反响大

第二期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在第一期研修班的基础上,吸收经验,汲取教训,规避不足,完成了预期学习任务,达到了预设效果,实现了培训目标。带给了其他团队震撼,带给了国教院惊喜,带给了我们自信!

一是州委州政府,特别是杨永英州长高度重视,几次亲自过问。领导对我州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可见一斑。

二是州教育局组织有方,为此次培训专门下发了文件,成立了以梁喜明局长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培训目标,制定了培训方案,严明了培训纪律。11月15日,梁喜明局长亲自带队到达国教院,并参加了开班仪式,再次强调培训纪律和要求。11月16日又亲登讲台授课,讲解了“教育系统干部召回制度”设计的初衷和实施效果,并与广大中小学校长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

三是国教院教师团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早就给我们编印好了《学员手册》,制定好了教学计划,真正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天饮食上也考虑得特别周全,嘱咐厨师菜里要多加点辣椒,后来干脆给贵州学员专门做了两个辣子水。每天给我们拍照,随堂听课,跟班委会联系、沟通、协调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于维涛教授对黔西南教育的关注、关心,张晓玲老师的认真负责,李源老师的幽默呆萌,李彬老师的开朗忘我都让我们很感动,很难忘,当然还有后面的很不舍。

四是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贯彻有力。开班之初,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就确定了每晚8:00在专家公寓709准时召开联席会议的例会制度,按照教学计划、行程安排结合与国教院教师团队的沟通情况以及学员的询问和反馈总结当天情况,布置第二天学习要求和注意事项。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并第一时间通过三个渠道告知全班学员,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及时。这样,先后8次的例会用集体商议,集体反思的方式使全体学员和我们一道温故知新,促成了大家的集体意识、集体观念、集体荣誉的形成。临时党支部负责编辑简报,每一期简报都凝聚着临时党支部和各小组长的心血与智慧。北京之行,我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坚持民主集中制,使整个工作推进有条不紊,团队运行井然有序。

同期学习的几个外地团队在就餐时与我们也多有交流,他们感慨于我们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相信我们是贵州来的,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与尊重。国教院的领导和老师更是几次当着我们的面竖起了大拇指,直称我们“真棒”“真不错”“了不起”,半个月时间除了个别校长因感冒输液不能按时出勤外,全体学员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团结友爱地生活,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结业仪式上,班委会代表全体学员向国教院赠送了象征尊严与荣誉的纪念品——“领航舵”,以表全体学员对国教院和州委州政府的感谢之情和感恩之心。

此次培训团队规模之大令人瞠目,200人,而且是一个地方一次派出的。坐兴义飞北京的航班,一趟还拉不完;团队管理之高效有序令人刮目,我们贵州,我们黔西南也一样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别看是短期培训,团队建设一样有力;效果之好让人羡慕,既有高深的理论讲解,又有扎实的实地体验,既有来自高校的理论家,也有来自基层的实干家,既有别人来讲,也有自己闪亮登场,既有讲授,又有互动。大家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想要回到我们自己的学校一展抱负!

四、他山之石,攻我璞玉,收获大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不足,才能为我所用,扬长避短。“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取百家之所长才能创自家之所新。更何况北京这些地方原本就是领风气之先的所在呢。

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的学习,半个月的交流,半个月的思考。

一是理论学习。“形而上之谓之道,形而下之谓之器。”理论学习对于这些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理论之光一旦遭遇实践之柴便会燃起熊熊大火,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锋,智慧的交融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丝毫不亚于中学的课堂。由此不得不佩服国教院强大的教育部背景和师资调筹与运作能力,同时也感慨于我们自己,如果老师讲课都恹恹欲睡、讲得味同嚼蜡,又有何理由让学生生龙活虎,听得津津有味呢!讲课讲不好对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甚至摧残!15天,12天的理论学习,24堂精彩讲座和报告,26场“我是草根教育家”的演讲,场场精彩,堂堂爆满。教育部的学者型官员,师范大学以及国教院的教育专家,外交部的全权大使,国防大学的少将级教授构成了学术理论权威阵营;来自基层中小学校的校长、骨干、特级、全国名师则构成了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实干派。一个是理论讲授,有高度,将某一理论或观点的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一个是实践报告,有深度,将某一学校或学科的建设和思考讲得声情并茂。理论讲授和实践报告虽然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行当的专家之口,但里面却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东西: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对象在变,教育也在变。“谋势才能做事”,“巧借东风好行船”。教育改革确实是一场变革,一次浪潮,其汹涌澎湃势不可当!唯有顺势而为者才能在“大势”中谋事、做事、成事。12天的头脑风暴让大家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意识是第一位的,观念是第一位的,态度是第一位的。思想不解放,生产力就永远不能得到解放;而生产力的解放也必然要求思想随之解放。

二是实践考察。实践考察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学习方式,既可理论联系实践,又可开阔视野,还能适度放松,劳逸结合。校长班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北京红英学校、人大附小以及育英学校。红英学校来自于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后随解放战争迁至西柏坡,再随党中央进驻北京城,历史悠久,红色鲜艳,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傲人历史,革命历史资源得天独厚,基础教育领域独此一家。学校坐落在军区大院,安全保卫做得无可匹敌。首先,这个学校提炼的学校特色,也是育人理念是“阳光在我心中”,紧承光荣革命历史,同时具有时代特色;既明确了“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阳光的、乐观的、积极的、开朗的人),也回答了“为谁育人”的问题(为党育人,跟着太阳走)。而且,这个理念伴着一轮金色的太阳印在了很多很多面小红旗上,悬挂于走廊各处,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这所学校一个最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个学校每个地方随时都可进行现场直播,身处任何一间教室,只要你需要就可以马上将你需要的视频资源和现场资源调用过来,堪称一绝。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校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一定要有大礼堂,大家坐在自己的教室里就可以随时互动、交流,做到“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了,把大变成小,以小来容大,小大之间就因为这一套系统而消弭了隔阂,既引领潮流,又很好地解决了学校发展和场地狭小之间的矛盾。再次,他们学校老师竟然可以自己编程,做app,实在了得。他们一位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讲的是如果大家想要去“秋游”,怎么策划、筹备这件事。同学们思考后先是各言己志,然后各书己见,接着各抒己见,大家点评,再接下来小组形成一致的《“秋游”企划书》老师点评,这个由一点来发散,再由发散到集中的过程,其实就是由点而演绎,再由演绎而归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将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更重要的是这其实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运筹、策划和组织能力,若干年以后,这里会不会涌现出若干的科学精英、企业精英,甚至是政治精英?人大附小办学自主权很大,既可享受人大的资源,又享受地方政府的资源,甚至还有国家部委和国外的资源,办得风生水起。育英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校到处是书。图书馆里是,教室里面是,走廊是,甚至连足球场旁边都摆着书柜,想看随时随地可以取阅。

三是小组交流和“我是草根教育家”演讲。学习之余,来自黔西南盘江八县的200名教育教学精英集聚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怀,各言己志。别人家的政府、别人家的学校、别人家的校长,自己家的政府、自己家的学校、自己家的校长,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亦乐乎。而每天专家授课以前我们自己都要“闪亮登场”的“我是草根教育家”的演讲则让我们这些“同饮盘江水,不识盘江人”的“盘江人”如今终于找到了可以认识,可以交流,可以切磋的渠道和方式,加深了了解,互通了有无,增进了感情,宣传了学校。

四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教院利用一天时间组织大家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和国家博物馆。我们的抗战多么不易,我们的奋斗多艰辛,我们的道路多坎坷;我们的曾经多辉煌,我们的文化多灿烂,我们的文明多悠久,我们的未来多美好……教育,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难道不应该加强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都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都不要做鲈鱼看客,谁都不要再做卖国贼!我们的唯物史观教育,我们的公民教育,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老师,请肩负起我们的责任!你可能会说,“家庭教育缺失才是导致孩子不文明的根源”,这似乎没错,但又有错,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同样也曾经接受过老师的教诲吗?

五、外傍他觉,促我自觉,反思大

知识的传播有这样三种途径:一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二是文以载道,文而化之;三是开设杏坛,开坛授业。这三种途径促成了人的社会化,使社会性成为人的本质属性。但不管是哪种传播途径相对人的成长与成熟来说对于个体的生命不过是个体成长的外因(外化与他觉)而已。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外因,但一个人的成长,甚至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成长更离不开自我反思(内化与自觉)。因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国教院的学习之行也是我们的修行之旅。原本要叩问国教院、叩问北京城,最后却成了叩问自己,叩问良知。想到北京城化缘的“他觉”促成了想回黔西南耕耘的“自觉”,这种反思倘或变成促进大家学习的动力,发展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和德育管理改革的动力,“善哉,此行,得莫有大于此矣”。当然,如果此行或者此文能够促成原本就已经非常重视教育的州委州政府或者州教育局的反思,化作阵阵甘霖,撒播金州大地,那就更是盘江之幸,百姓之幸,未来之幸。

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感谢州委州政府,感谢杨永英州长;感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感谢我们班主任于维涛教授。我们不虚此行、获益匪浅!我们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我们深切感受到京城之大不仅在于京城是首善之区、以及里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在于那纵横交错的通衢大道、大道上的车水马龙,也不仅在于京城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大厦内外的灯火辉煌,而在于北京的教育、科学、文化,以及创造了这一切的那些“人”!人,人的意识、理念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贵州精神、贵州教育精神、兴义速度,这一切也都是我们盘江儿女不屈不挠、百折不回,不服输、不认命,后发赶超,在前进道路上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差距不可怕,认识不到差距才可怕;落后不可怕,思想落后最可怕;贫穷不可怕,教育贫穷最可怕!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信念和理想,就一定可以冲破贫穷的藩篱,斩断穷根,为富民兴黔,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