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正文

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概况:

 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于1996年,是教育局直属校之一。现有36个教学班,2700余名学生,教职工130人。有3人被任命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成为省级学科骨干教师,有3人被命名为市教育科研型名教师。省市区各级骨干教师有近40人,占全校教职工的40%以上,近年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排在全区的前列,学校先后获得了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长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等多项荣誉。

 现状分析:

 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理念、制度和实施等层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有一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学校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1、学校原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不能对学校工作现状进行准确的定位,目标定位太高、以学校 现在的办学水平很难达到 追求卓越的境界。

 2、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职业道德滑坡,敬业精神缺失,乱办班、乱补课现象严重,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损害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3、学校的硬件设施严重匮乏,制约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目标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进入课堂;运行多年的学生微机室,电脑多数损坏,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实验室无法满足科学课教学的需要;图书室图书数量有限、没有学生阅览室;美术、音乐等功能教室数量远远不够,学生特长培养缺乏专业化的教师,缺少活动场所;整个教学楼外墙体瓷砖老化、内壁污损,不利于校园显性文化的打造;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新的办学理念不吻合,达不到文化教育的功效。

 4、大班额一直是影响我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每班大约都是七八十人,既不利于班级秩序的管理,也不利于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自主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缺少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后劲 。

 以上的几个因素,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要想在未来三年中使学校得以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打破这些瓶颈,重新谋划学校的未来发展。

 未来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为统领,以自主性、目标化、内涵式督导评估方案精神为指针,在“强人本、厚仁德、夯基础、塑特长”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遵循“依法治校、质量立校、文化兴校、名师扬校、特色荣校“的办学思路,以“两支队伍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探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学校总体发展目标

 着力打造教育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文化建设有内涵,办学特色鲜明的区级示范校,逐步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成为双阳区明星校,向老城区优质名校的目标迈进,争取早日成为长春市星级学校,让二实验小学成为教师学习和工作的心灵家园、学生健康的乐园。

 (二)、具体目标

 1、领导发展目标: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团结务实、开拓创新。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出一支思想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的专业化的教师群体。

 3、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突出的艺体特长,诚实守纪、乐观向上、充满自信的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质量提升目标: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为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构建“问题引导、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服务保障目标:强化满意式服务意识,通过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达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方法科学化;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完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三、学校办学策略

 树立一个理念:强人本、厚仁德、夯基础、塑特长。

 牢记二个根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师发展为根本。

 夯实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四个模式:构建以“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模式;构建“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促进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和教学智慧生成的研训一体培训模式;构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办学模式。

 四、工作内容及实施办法

 (一)两支队伍建设工作

 人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一流的队伍才能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提升领导的执行力。首先,明晰每位班子成员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及个人素质提升目标;强化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五个带头”的思想意识。加强学习,采取“自主学”与“集中学”结合、“专题辅导”与“典型示范”结合、“会上交流”与“书面交流”结合、“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中及党员中开展学习型党组织争创活动。提升领导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 全面提升校长的专业水准,发挥校长思想者、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实现校长由实践型、经验型向专家型、学者型角色转变;全面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强化服务、协作、责任意识,提高计划、组织和反思能力,实现由事务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变。努力打造一支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集体。

 教师队伍建设:

 1、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

 (1)制度约束,规范行为。以“师德跃升年”活动为契机,统一思想,增强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针对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存在的办班补课等违规行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根据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精神,学校“制定师德考核制度”、师德奖惩制度,出台《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及《关于教师违规办班补课行为的处理规定》。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将对本校所有任课教师实行全员包保制度,落实到人头,层层签订《关于教师违规办班补课行为包保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把长春市教育局下发的“七严格”、“八不准”及“五条禁令” 以及区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在职教师违规办班补课行为处理意见》等相关文件法规作为经常性学习的内容把师德教育纳入常规计划当中,时时讲、处处将。配合深入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修养。

 (3)开展活动,为师德水平提升搭建平台。通过开展“帮扶贫困学生”、“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建立班主任师德储值档案”、“师德演讲”“向身边榜样学习”等活动,引导教师经常以师德规范对照自己言行,大力弘扬正气。通过校园网、板报、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教职工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教师队伍。

 2、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打造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团队。

 (1)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作,要本着名师引领,骨干带动,老教师拉动分层培训全员提高的培训思路。培训方法上注重体现三个结合: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有机结合(即: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分层培训、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培训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全员培训时突出一个“实”字,即力求实效。主要采取全员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课程标准、解读现行的教材,还有针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和学习。集中学习主要形式有专题业务辅导、互动式研讨、教学论坛等形式。提高全体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

 骨干教师培训突出一个“高”字,即高标准。学校以“名师扬校”为导向,结合区教育局“双阳名师和学科知名教师评选活动”, 加强对学校已有的区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各级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发挥教学骨干的榜样示范作用。确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建立骨干教师成长档案,了解骨干教师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为骨干教师发展创造条件。要求骨干教师定期制定成长计划,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要做到“五个一”、在骨干教师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师徒结对子活动、定期讲示范课活动,及时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努力提升骨干层次和数量,壮大队伍。
    
 年轻教师、新教师培训突出一个“严”字,即严要求。确定新教师一年基本胜任,二年合格,三年“出徒”的培养目标。建立新教师成长业务档案,完善培养过程管理。举行师结对子活动,师傅徒弟签订提高责任书;青年教师在二年内“过三关”活动等。在培养过程中从严要求,为以后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3)校本教研、科研与培训相结合,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夯实常规养成教育,确定成功教育理念。遵循儿童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为实施途径,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引领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追求成功的良好品质。

 2、将国学诵读与“忠、孝、仁、义、礼、智、信、廉”为核心的八字道德教育内容相结合,贯穿于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始终,提炼贴近校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内容,通过“诵读、讲故事、召开班会、演讲、办手抄报、走进社区”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

 3、加强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深入挖掘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有实践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奉献、尊重、责任、合作等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十星少年”评选活动。要自下而上扎实开展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学习身边的榜样,班级每月评选“十星少年”,学校在学期末评选校级“十星少年”。努力从多角度、多层面挖掘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人人都能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培植成功的心态。打造成功教育模式。

 5、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力量,探索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利用“五老”、校外辅导员和社区等资源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及发挥其在学校管理、建设中的作用等途径,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

 未来三年学校的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为主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辅相成,形成一整套有内涵、有品位、有意蕴的,有较强教育功效的校本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校园文化建设共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文化、环境文化(包括硬件设施建设)、组织管理文化。

 1、课程文化建设:在原有的三级课程管理基础上,重点结合校情打造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校本课程。分两类即:艺体特长类、基础课程类。艺术特长类包括:竖笛课程、管乐课程、国画课程,软笔书法篮球课程等14项课程、基础类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课程、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课程。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设计,任课教师编写,编辑成册,打印成教材,逐年循环使用。以填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空白,更好的促进提高特色办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环境文化建设:具体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部分。

 精神文化层面的落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项常具有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要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策略、办学特色、“三风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通过主题讲座、业务辅导、开展活动渗透等形式向师生乃至家长进行宣传讲解,逐渐让全校师生认同,形成共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将本着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的园地,让每一个功能教室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的思想,对教学楼内、学校操场、花坛、透视墙等部位进行整体设计。力争让每一个区域文化教育主题鲜明。一楼大厅一学校整体办学思想为主题;一楼走廊以安全文化教育为主题;二、三层楼走廊以艺体特长文化为主题;四楼走廊以爱国、励志、法制等内容为主题。每个部位的文化阵地都预留出学生自我宣传教育的文化空间,由学生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自主完成。在学校操场的西侧,设置文化长廊。在校园花圃中设置教育、警示标语牌,校园透视墙以艺体特长培养文化为核心进行标志性文化建设。

 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根据学校现状,通过学校的自身努力,和上级教育的相关部门协调,力争在2012年末,或在2013年初,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把各种功能教室配全,最打限度发挥其功能作用,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3、校园组织管理文化建设:

 打造人文管理文化。全校上下树立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的理念。学会将心比心、以心交心、换位思考,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及时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开展领导与教职工谈心活动,拉近管理者与教师的距离。把学校各项任务及规定,变成教职工的自觉行为。真正实现普通的管理是管人,高级的管理是管心的人文管理。

 形成规范的制度管理文化。针对学校实际,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岗位职责,成立各项工作的组织机构;针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例如:岗位责任考评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达到学校工作事事有人做,层层有人监管,形成制度化管理,提高全体教职工工作实效性。

 (四)教学质量提升工作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把教研工作、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实行立体化的日常教学管理。教导主任工作坚持“节巡视、日碰头、周小结、月例会”的管理制度。在上学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课教师教学行为违纪处理办法》、《各项常规教学检查量表》等,并继续依据相关制度,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情况,实行岗位责任制考核。针对管理出现的问题,紧紧围绕重点工作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重在提高教导主任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导主任的责任意识。使评价更科学、细致,更趋于公平合理。

 2、实行精细化的教学环节管理。继续抓实备、教、批、辅、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常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抓实备课环节的常规管理。本年度要严抓语文、数学组内集体备课,语文、数学教研组每周必保一次集体备课,并在期初计划中将组内教师进行合理排序,确保各组每周的“备、授、评”系列教研活动能合理、有序进行。实抓专科教师备课,重点看教师的个人备课和二次备课的质量。针对备课中出现的“三维目标层次不清晰”、“三个结合体现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及时指导、跟踪辅导。结合备课检查情况,上半年开展教师期初教案展示、教学反思交流、教师备课(现场手写教案)验收等活动;下半年开展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

 抓实授课环节的常规管理。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定期开展组内教研课、教学模式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继续实行调课方式的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评课环节;加大教师真实听课检查力度。本年度要对调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特别是对不合格,没达标的课堂要依托集体备课进行跟踪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学生的科班训练要常抓不懈,重点抓起始年级,同时兼顾其他年级。

 抓实专科课堂的教学质量。做到开齐学科,开足课时,确保薄弱学科的授课时间,规范教学,安全常识课、民族、等地方课程的教学,把专科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纳入岗位责任制考评。

 抓实批改环节的常规管理。批改要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提倡面批面改,批语要有激励性,杜绝错批、漏批的现象。针对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反思,适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抓实辅导环节的常规管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特别是做好学困生、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每位任课教师至少义务帮扶学困生2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深化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任课教师要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模式,评价的内容要丰富,评价的形式要多元。要将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贯穿于教学始终。要通过评价渗透成功教育,实现“不求成才,但求成功”的教育目的。

 3、开展系列化校本教研工作。今年教研工作的重点是继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核心,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途径,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单位,开展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上半年,学科教研组要在运用已有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对已有模式进行完善;下半年,要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构建各学科新课型教学模式的教研方案,各学科、各学段定期做各课型的教学模式研讨课。年底形成完整的、有理论依据、有可操作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根据各组活动开展的过程和效果,评出优秀教研组和教研组长。

 4、开展层次化教育科研工作。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教研与科研融合,实现“常规教学科研化,教学科研常态化”,提升教育科研发展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今年学校将继续“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调动全体专任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并分批次做好专任教师校级课题、骨干教师区(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积极推动省级规划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小学阶段“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研究》等三个省级重点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大对各课题组研究进度的指导,适时召开课题组会议,组织课题阶段性总结评估,力争按时结题。

 大力推进小课题为主的校本科研。 每个学科都要以年组为核心,着力破解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确定1-2个校级小课题,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有机结合,

 继续扎实做好常规科研管理工作。完善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作好资料、档案的建档工作。

 (五)特色办学工作

 1、进一步规划特长培养项目,组建梯队式特长培养小组。为了进一步发现高、精、尖的人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优中选优,学校普遍培养的基础上,选拔特长突出的学生组建校民乐队、管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羽毛球队、国画兴趣小组、素描兴趣小组等多个特长培养小组。学校负责提供训练场地、外聘社会专业人才授课,做到“普遍培养”与“重点选拔”相结合。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依托音、体、美课堂教学进行特长培养。进一步加强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的课堂管理,要求音体美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每节课利用10—15分钟时间对学生开展特长训练,教授技能,培养兴趣。

 3、加强队伍培训,提升特长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为艺体教师购买书籍,创造外出学习机会聘请专家辅导等方式,倡导艺体教师深入钻研教育理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打造一支知识丰富、功底扎实、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练队伍。

 4、充分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和“特长培养课”进行特长训练。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特长培养提供展示的舞台。学校每年组织篮球、排球等体育赛事;利用儿童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契机,举办特色办学汇报演出,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展示才艺,提升特长水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后勤保障工作

 1、抓实常规管理工作。注重后勤队伍建设,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后勤人员工作热情,增强后勤队伍的凝聚力。完善各项后勤工作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工作规范化管理。

 2、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以学校一把手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安全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预案,学校安全工作做到“日排查、周汇总、月报告”,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结合重大活动日进行灭火、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疏散演练。打造平安校园。

 3、强化依法治校工作。聘请法制副校长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法制意识,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化作学生的自觉行动。

 (七)工会工作

 1、切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积极开展学校教职工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采取“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信访苗头消除在萌芽、控制在基层;要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息访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严格控制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

 2、真正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和生活。以法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完成好教代会工作机构和任务,组织教职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加强学校的民主建设。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坚持把教职工拥护、满意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时刻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间,诚心诚意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到夏送凉,冬送暖;建立向结婚教职工送祝福、患病教职工送关心、亲属去世安抚及重大节日慰问制度。从本学期开始,为过生日的教师订蛋糕、做生日面,送去生日祝福。

 3、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成立各种文、体活动小组,开辟各项活动室,为教师的业余生活提供时间和场所。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监控评价体系

 1.加强目标管理。各部门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分口工作具体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落实,使目标监控更具体,责任明确,评价更具操作性。,。

 2.加强过程监控。目标实施过程中,各部门需分阶段向学校反馈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调整目标具体实施办法。

 3.加强落实考评。每年度各部门要向学校汇报目标落实情况及实施进展,对完成任务及时,质量高的部门予以表彰奖励。

 (二)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教导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参加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分工要求,每学期对规划任务的实施进行监控和评价。

 2.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去研究、去谋划工作;用新的形式、新的机制去实践、去推进工作;用新的内容、新的载体去丰富、去提升工作。

 3.努力建设好温馨和谐校园,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 、“和谐班子”、“创新团队”及“温馨学年”创建活动,关心每位教师的成长,关心离退休教师的生活,让每位教职工充满职业幸福感,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精神家园,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六:实现目标的步骤

 2012年:实施三年规划的起步年

 1、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比较具体可操作的,符合校情的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清晰;各个方面工作按照规划目标开始实施;

 2、学校文化建设(显性文化不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主题鲜明,深入人心,基本搭成;

 3、学校特色办学向纵深开展,特色办学的思想深入教师、学生家长心中。

 4、新一年度的招生工作尽最大限度的控制班额。

 5、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呈上升趋势,双阳名师、学科名师人数力争提升至三人以上。区骨干教师人数提升20%左右,力争通过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验收。

 2013年:实施三年规划的关键年

 全面落实规划中提出的各项行动计划的同时,不断完善修改规划。

 1、通过学校自身努力和协调相关教育部门,落实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各种功能教室设施、器材),配备基本到位。

 2、学校各方面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学生具有艺体特长人数逐渐增多,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人数大幅提高,特色办学工作成效日渐凸显。

 4、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逐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逐步扭转,综合素质稳步提高。

 5、力争通过双阳区明星学校验收。

 2014年: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年

 1、充分利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将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些成果向家长和社会展示。

 3、力争跨入长春市“星级学校”行列。

 4、总结三年来的工作,站在新的起点,制定新一轮学校发展规划。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宫 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